宋杂剧

爱造句 2年前 (2022-05-27) 词语造句 142 0

宋杂剧:sòng zá jù 基本解释: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详细解释: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1、祭台斋会:跑神马之后,由“报子”(相当于宋杂剧中的引戏)主持祭台仪式。

2、从现存文献记载里,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宋杂剧的演出情况

3、作者还对搬演宋杂剧的全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4、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是先演个艳段,也叫爨,因有五个脚色出场,所以又叫五花爨弄,然后再演正杂剧,最后加演一段“杂扮”的玩笑段子,内容上各不相同。

5、但戏剧界也有人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

6、祭台斋会:跑神马之后,由“报子”(相当于宋杂剧中的引戏)主持祭台仪式。据中国戏剧史记载,在宋、元时代的演剧组织中就有了相当这一职务的“引戏”。

7、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对此更有了广泛的运用,所以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搬演古今事,出入鬼门道”,鬼门,即指上下场门。

8、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

9、这从宋杂剧中五人作场、三段演出的形式可见端倪。一方刻有12世纪初著名宋杂剧演员丁都赛形象的雕砖

10、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

11、宋杂剧艺人丁都赛雕砖。

12、从这幅画中的角色装扮看,这段表演可能是宋杂剧中的“散段”表演。

13、演出的宋杂剧包括“歌舞杂剧”与“滑稽杂剧”两个组成部分

14、此图上由四五个竹片系绳制作的“甩子”,却是宋杂剧文物中仅见之物。

15、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

16、宋杂剧、金院本的演出已有为舞台演出而专备的戏衣。

17、这四人从其手持道具和服饰装扮来看,与文献记载的宋杂剧角色是一致的。

18、上图这四个砖雕的人物,就是宋杂剧的四个固定角色,第一个头戴簪花幞头甩手仰观者,就是为长的“末泥”;第二个持笏者就是“装孤”;第三个短衫抚胸者为“副末”;第四个持竹竿者,大概就是“引戏”了。

19、金院本的剧目,比之宋杂剧也大为丰富,多以剧情和脚色命名。

20、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

21、最早的行当大约是宋杂剧的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种行当,当时称为脚色。

22、宋杂剧中有“副末”。

23、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24、宋以后参军戏进入宋杂剧的表演,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5、此种形式,类似元明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宋杂剧中的“引戏者”。

26、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在形式方面,金院本较宋杂剧有所丰富和发展,出现了某些新的形式。

image.png

27、宋金对峙以后,宋杂剧传入金朝统治的北方,称金院本或统称宋金杂剧。

28、非但在八十二回文德殿宫廷大宴上搬演宋杂剧的过程中写到了《鲍老儿》的舞蹈,而且在第三十三回宋江等在清风镇上观看元宵圣火队里“那跳鲍老的,身躯扭的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29、北宋杂剧由艳段和正杂剧组成,南宋则改为艳段、正杂剧、杂扮三段。

30、宋杂剧?金院本的主要脚色。

31、著名的山西洪洞县元泰定二年(1324)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壁画,前排5人,自左至右为引戏、副净、装孤、副末、末泥。但戏剧界也有人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

32、南宋杂剧在演出结构上较北宋有所发展,由两段结构改为三段结构。

33、宋代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创造了诸宫调说唱,民间又有了宋杂剧,才有了杂剧鼓。

34、宋杂剧(金代称“院本”)的演出,由“艳段”、“正杂剧”、“散段”(或称“杂扮”)3部分组成艳段演的是“寻常熟事”,散段是滑稽戏一类的东西,只有正杂剧才是搬演故事的戏曲,音乐多是利

35、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

36、挂髯也始见于北宋杂剧雕砖。

37、宋杂剧的表演及角色行当的情况,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告诉我们,宋代杂剧的角色主要有五种:末泥色、装孤色、引戏色、副净色、副末色。

38、剧中演员各自背插单*旗,女角饰“梅花脸”,极类宋杂剧“装孤”之表演特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军中鼓乐、阵法、宋杂剧表演形式和民间祀神风俗之重要标本

39、宋杂剧中的男主角。

40、浦江乱弹最初的行当配制,大致与宋杂剧和南戏相似,也具有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代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参军戏,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

41、的化妆,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化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2、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形式。

43、浦江乱弹最初的行当配制,大致与宋杂剧和南戏相似,也具有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

44、宋墓出土的戏剧人物砖雕,可为宋杂剧角色行当的形象物证)。

45、南宋杂剧人物绢画。

46、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

47、宋杂剧的散段。

48、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

49、宋杂剧”作为戏剧还不够成熟,但作为小品绰绰有余。

50、从宋杂剧直承参军戏、踏摇娘的传统,加上宋代都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产生,在语言和形态上表演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情,以资观玩,此中就可能有些口技、歌舞小段的表演。

51、书中提出?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

52、宋杂剧和金院本虽然还比较幼稚,但已经是基本成型的戏曲。

53、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脚色。

54、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

55、从这些绢画、砖石雕刻中,还可看出宋杂剧“散段”演出多为女艺人,特别是杂扮演出中,女艺人更占重要地位,这恐怕与宋大曲中多是女演员有关。

56、宋杂剧已有四五个演员。

57、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

58、宋杂剧在演出形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一个“杂”字。

59、宋杂剧的后散段。

60、北宋杂剧演出伴奏乐器众多,应该是受到宫廷教坊影响的缘故。

61、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62、参军戏的一支与歌舞相结合,并渗入了戏剧的因素,便形成宋杂剧和金院本。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