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让路:xíng zhě ràng lù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谓大家都谦逊有礼。《孔子家语·好生》:“ 虞 芮 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 西伯 ,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元 石德玉 《马陵道》楔子:“哥哥,你是兄,我是弟,可不道行者让路,哥哥先行。”
1、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又言山出车,泽出舟,男女异路,市无二价,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2、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
3、行者让路,道不拾遗,俗稍近古。
4、发表文本有《谈谈相声》、《怯跟班》、《行者让路》、《说祖国》、《后补三国》、《梁山点将》、《阎王请医》、《说大话》、《小相面》、《问路》、《盼月份》、《书迷》等,其中多数已失传。
5、汉?五充《论衡?是应篇》:“男女异路,市无二价,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6、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
7、’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8、以家庭为单位成群的部落共同体,以血缘关系组成,不大计较彼此的利害,即如“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互相帮助。
9、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10、【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1回:“刚才我们一路看来,那些‘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光景,已是不争之意。
11、两国国君因争夺国界到西伯侯那里打官司时,被那里的老百姓“行者让路,耕者让畔”的美德所感动,回来后相互推让,使这里成为“闲田”。
12、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