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弥

爱造句 1年前 (2024-03-22) 句子大全 58 0

封弥:fēngm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攷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也称为「弥封」。

1、封弥,又称糊名,是将试卷上举人的姓名、年龄、三代、籍贯等密封,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舞弊。

2、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七月,仁宗“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

3、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4、《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封弥》:“《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

5、后又称为“封弥”或“弥封”。

6、’”于是封弥为司隶校尉,加侍中、特进,弥坚决辞让。

7、这几封弥足珍贵的信件,真实地记录了陈云和于若木当时在延安的婚恋情况。

8、传》:“今所欲改变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略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image.png

9、封弥”又作“弥封”,亦称“糊名”,即把试卷封起来,糊去举子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以及初考官所定的等级。

10、治平四年(1067)起,废“封印卷首官”名,只称“封弥卷首官”。

11、景德四年(1007)礼部试,专设“封印卷首官”,派知制诰周起、祠部员外郎滕元晏封印举人卷首,用奉使印,殿中丞李道监封印院门.天禧三年(1019)后,又兼用“封弥官”,“封弥卷首官”名。

12、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13、景佑四年(1037),又令开封府、国子监及头试实行封弥法。

14、《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欲举唐室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

15、明道二年(1033)诸州解试,亦令封弥。

16、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17、即先把举人的试卷封弥、编号,再交书吏誊录,对读无误,再交考试官评阅。

18、不过,封弥之后,考试官还可以通过辨认笔迹得知试卷出自何人之手。

19、《左?哀二十五年传》:‘初,卫人翦夏丁氏,以其帑封赐彭封弥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