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识

爱造句 2年前 (2024-01-20) 句子大全 52 0

耳识:ěr sh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2. 犹赏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1、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2、观耳识之爱声,亦如飞鸟之归林,既流连于丝竹,亦繁会于五音,经昏明而不绝,历四时而相寻。

3、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4、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

5、在任何音频下,左耳识别声音的能力都比右耳强。

6、二解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耳识云何?

7、(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8、[二、耳识],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

9、(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0、于十八界中,称为耳识界。

11、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12、指五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13、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

14、基于复合结构分类器的人耳识别

15、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6、(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17、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和意界摄属五蕴中的识蕴或十二处中的意处,法界的内容和十二处的法处相当。

18、心闻,即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

19、所以如上述,五俱意识为前五识的“分别依”。(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20、耳识依根而生。

21、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22、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

23、于十八界中,称为耳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24、第二层,耳识,返璞归真。

25、判别分析算法在人耳识别中的应

26、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

27、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

28、如是耳识及相应法以一切声,鼻识相应以一切香,舌识相应以一切味,身识相应以一切触,意识相应以一切法为所缘缘。

29、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30、二耳识界耳根若对声尘。

31、故知由耳识修证入门者,有其殊胜之地方。

32、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何等耳识?

33、谓耳根对声尘,而生闻的了别作用,故称耳识。

34、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

35、基于核主元分析法和支持向量机的人耳识别

36、此是耳识本修因缘,对我而言,最为殊胜第一。

37、根、尘、识叁,缺一即不能成就耳根之现量意识--耳识。

38、经文又说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七转识就是七魄,它们是?雀阴魄神识(即舌识)、天贼魄神识(即耳识)、非毒魄神识(即眼识)、尸垢魄神识(即身识)、臭肺魄神识(即鼻识)、除秽魄神识(即意识)、伏尸魄神识(即末那识)。

39、《品类足论》卷一云(大正26?693a)∶‘耳识云何?

40、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静色。

41、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以何耳识闻其声耶。

42、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人耳识别方法

43、但此耳识功用分别却非常略,颇似无分别之耳根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