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逆:tǎon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讨伐叛逆。《晋书·楚隐王玮传》:“助顺讨逆,天所福也。”明徐光启《大征策》:“所患因循苟安,无讨逆之志,浸启戎心,未可测耳。”评弹《再生缘》第四十回:“讨逆怎样胜利,详细奏来,再行升赏。”
1、吾虽以顺讨逆,奉辞伐罪,但弱小在强大之间,恐无天命,卿不闻之也?
2、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3、9月22日夜,由严英、林天柄、陈邦举、王孟明等率领的讨逆革命军第1、2、3连按照预定计划分头行动。
4、项飞暗自哂笑,这些人的语言能力太高深了,非是他能学的,他也没想跳槽,至少朝廷撤销让赵潜攻打卫翟的命令之前,他都不会离开讨逆军。
5、和讨逆战役,战斗减员很多,后并入19团和35团。
6、讨逆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
7、觊觎皇位甚久的燕王朱棣,在谋士姚广孝(法名道衍,自号逃虚子)等人游说与辅助下以“清君侧”为名发表军事檄文,打出“讨逆铲奸诛恶”旗号、自称“遵循祖训靖难、奉承天宪锄宄”,继而举兵北平、挥师南下、直指京都公然进行反水叛乱;公元1402年6月13日,坐拥天下的建文帝竟不敌燕王一隅之力,恨无计策中惶遽告结四年的帝王之旅,于二十二位故臣旧仆追随下削发披缁、离朝远遁,开始了风餐水宿、星夜趱行的漫长亡命生涯。
8、今集文武,示以此敕,执丰乐,斩归彦,尊济南,号令天下,以顺讨逆,此万世一时也。
9、云南起义时,一些人曾倾向“共和军”和“讨逆军”的名称。
10、诸杂号将军:(第五品)魏:鹰扬、折冲、虎烈、宣威、威远、伏波、凌江、荡寇、昭武、昭烈、照德、讨逆、破虏、讨寇、宣德、威虏、捕虏、殄吴、殄夷、扬烈、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忠义、建节、翼卫、讨夷、怀远、绥边等号。作者从儒家的观点出发,把书法推到”同流天地,翼卫教经”的地位,认为它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书法是人格的表现,”心之所发”,”运之为字迹”,”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12、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13、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14、汉陆贾《新语?慎微》:“讨逆乱之君,绝烦浊之原。
15、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16、立秋,万物将成,杀气之始,其于王事,杖麾誓众,衅鼓礼神,所以讨逆除暴,成功济务,宁宗庙社稷,致天下之福,不可废也。
17、《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18、张勋把黎元洪赶下台后,段祺瑞便在天津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起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5日正式开战,12日拂晓攻进北京城内。
19、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20、且明公兴义讨逆,功盖天下,圣德光茂,名震当世。
21、段祺瑞马厂誓师后,东路讨逆军随后进逼丰台,与辫子军发生激烈交火。
22、在马厂誓师,张义纯为讨逆军总司令部副官。
23、会稽典录载虞翻说孙?曰:“讨逆明府,不竟天年。
24、万物将成,杀气之始,其于王事,杖麾誓众,衅鼓礼神,所以讨逆除暴,成功济务,宁宗庙社稷,致天下之福,不可废也。
27、接受董公“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的建议,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口实,为义帝报仇讨逆为政治号召,联络各地诸侯王,率本部及五国诸侯联军56万攻楚,并一举攻占楚都彭城(参见彭城之战)。
28、刘牢之奋然起座道:“我志决矣,仗顺讨逆,正在今日!
29、以总统令下达,停止一切之战争,撤销讨逆军副总司令等本兼各职,着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改任青海屯垦督办,发配西陲。
30、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
31、由于敌人用密集的火力封锁大墩沟桥头,讨逆革命军最后只好下水泅渡,于黄昏时分与沿大墩沟西岸向上游驰援接应的留守椰子寨的部队会合。
32、张勋复辟,国纲率混成旅北上讨逆,张勋溃败。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