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冠:jìn xián g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 唐 时百官皆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新唐书·车服志》:“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 清 方文 《送谢孺玉计偕》诗:“自古 长沙 有芳躅,莫教虚负进贤冠。”★《后汉书.志第三十》。--作者:刘凤学 ★冠名;舞蹈服饰名。宋朝(公元960~1279)《文舞》舞者戴「进贤冠」。其形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之冠有三梁(即冠上之横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此形冠制魏晋(公元220~公元420)以后,历代均使用,至元朝(1271~1368)始废除。★古时儒者所戴的黑布冠。见《续汉书志.第二九.舆服志上》。
1、著朱衣进贤冠立于马上,马走作书,字皆端正,称飞骑书。
2、唐赵良器《进贤冠赋》:“胁谗佞为忠贞,革贪侈为廉质。
3、汉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时,头上必须裹巾帻,再加戴进贤冠。
4、《汉书o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5、小府吏图,二人进贤冠,青色长袍,黑缘领袖。
6、〔~具〕古代长剑,木柄上镶有蓓蕾形的玉饰,如“不疑冠进贤冠,带~~剑。
7、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
8、石壁上的彩绘画有门卒图:站立男子头结黑色牛心帻,着右衽短衣,黑绿领袖,手执长方形盾和环首铁刀;小吏图:头戴黑色单梁进贤冠,着束腰青长袍,腰带一棒状器,拱手执?戟;出行图:画二骑吏,一人头戴黑色屋形帻,着右衽白袍,黑缘领袖,一人倒骑马,身着圆领长袍,持环首铁刀,一辆轿车在后,幔圆朱篷,驾一黄牛;宴居图:画一男子坐像,黑冠袍,一女立像,高髻,着红色束腰拖地衣裙;墓顶板天象图:画日上金鸟,月上蟾蜍及数十个红色星点;装饰图案,西壁画水波纹中画一马形飞廉,东壁水波纹中画白色羊首人身异兽,头有曲角,身披长毛。
9、室内二侍,却敌冠,黑袍,室外侍者进贤冠,青袍,向主人进食。
10、时有同官少年,戏其冠进贤冠者,师颜言色如常,其人愧服。
11、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冕、毳冕、?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衣、鞠衣、钿钗?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翟、鞠衣、钿钗礼衣。
12、方山冠,汉制似进贤冠,又如高山冠,
13、所戴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
14、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
15、神农头戴帝王斜顶进贤冠,一手执耒。
16、诗:“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太习箭。
17、男主人黑帽青袍,宾进贤冠、青袍。
18、明则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19、却敌冠,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20、壁画中的墓主人,头戴三梁进贤冠,乘通车,具有王侯等级的身份。李?墓出土的“三梁进德冠”,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的一顶进德冠。
21、卫士戴却敌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形制如进贤冠。进贤冠主要以梁的多少及所佩绶分官衔等级(图为乾陵发现的三梁冠)。
22、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
23、豪绅门阀所养的乐师,也可穿长袍戴平巾帻或进贤冠,女梳花钗大髻。
25、关公征战一生,勇武冠天下,这一类型题材较多。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
26、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
27、进贤冠不足奇,乃至举世推重为第一流,安有第一流向他人残沈馀沥中讨活计者哉。
28、《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
29、《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
30、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31、进贤冠主要以梁的多少及所佩绶分官衔等级(图为乾陵发现的三梁冠)。
32、有豕著进贤冠,升聪坐。
33、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平巾帻。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Λ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平巾帻。
34、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平巾帻。
35、汉代的通天冠样子和进贤冠相近,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
36、东汉的进贤冠可说是展筒与介帻结合的冠式。
37、壁画中的墓主人,头戴三梁进贤冠,乘通车,具有王侯等级的身份。
38、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
39、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40、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
41、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
42、官员们的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戴进贤冠;公服采用?衫。
43、然庸人中往往有迥别常流者,进贤冠中率多唯唯诺诺、鱼鱼鹿鹿之人。
44、头戴进贤冠,后部披风下垂。
45、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Λ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平巾帻。
46、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
47、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
48、文官服进贤冠,绛纱袍,皂缘中衣。
49、在新编历史剧中,越剧把历史生活中的“进贤冠”、“方山冠”、“通天冠”、“束发冠”、“法冠”、“巧士冠”、“缁布冠”等加以改良,运用到舞台人物中来。
50、暴胜之说他当年发现隽不疑时,他头戴进贤冠,腰佩玉柄长剑,褒衣博带,就荐他为青州刺史。
51、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
52、《书影》卷三:“其人在当时,已不免姗笑於里巷,而见侮於褒衣博带之俦,何况后世!《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53、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
54、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即笼巾,宋代笼巾已演变成方顶形,后垂披幅至肩,冠顶一侧插有鹏羽)或獬豸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