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降:zhì ji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升降,上下。《诗·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传:“盖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 马瑞辰 通释:“《集传》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诗曰:‘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兹。’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诗曰:‘念兹皇祖,陟降庭止。’《访落》诗曰:‘绍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随天神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后因以为祖宗神灵暗中保佑之义。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迎神》:“陟降左右,诚达幽圆。” 宋 陈亮 《重华宫正谢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寿;陟降在帝,孰知 文后 之声!” 清 唐孙华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灵游。”2. 犹往来。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今则囊如悬罄,佣室寓食。方将适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栈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大礼史 王曾 言:‘皇帝执玉被衮,酌献七室,而每室奏乐章,恐陟降为劳,请节宫架之奏。’” 王国维 《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古又有陟降一语,古人言陟降犹今人言往来,不必兼陟与降二义。”3. 谓中晷影的长短变化。《新唐书·历志三上》:“中晷长短,谓之陟降。景长则夜短,景短则夜长。积其陟降,谓之消息。”★上下、升降。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陟降信宿,迄于仙都。」
1、凭大化以运旋兮,托一区而卒岁,乱曰:陟降岑?,营敝庐兮。召土豪问便宜,皆言贼恃险陟降如猿猱,若钞吾粮,吾事危矣。
2、明王宠《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玄端佩冲牙,陟降瑶坛静。
3、(《文选》卷十一?赋己?孙兴公《游天台山赋》:陟降信宿,迄于仙都。
4、经之营之,礼殿崇崇,祠宇奕奕,敷经之席,肄业之舍,规模视昔不愆于素冠进衣逢,游于斯,习于斯,如咏舞雩之风,如升阙里之堂,闻金石丝竹之音,莫不油然而乐,跃如而悟,咸曰“自堂徂基,轮奂新矣,陟降庭止,惠我光明,盖亦勉新德而进新知乎!
5、高庙神灵尝陟降,中朝佞幸敢纵横!
6、踏石疾行防倾侧,斜坡缓步调喘息;盘陟高下九转曲,石阶陟降四百级。
7、'《访落》诗曰?'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8、如果说“率时昭考”还嫌泛泛,“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就十分具体了。
9、其西暖阁有乾隆帝题楹联:“一气感通昭陟降,万年嗣服式仪型。
10、所至皆在穷山幽谷中,陟降非车马所能济。
11、'此言天之陟降也。
12、古称上天及祖宗的默佑为陟降,意谓往来于天人之间。
13、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14、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15、千仞之冈涧底水,一时陟降岂无劳。
16、执笔横经,陟降殿廷。
17、【事例】陟降孔时,粲然有文。
18、'此言祖宗之陟降也。
19、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20、古籍里“陟降”一词往往只用偏义,或谓上升或谓下降。
21、是则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于宋祖之心而启迪之者也。
22、大书贞石表尔忠,尔国西山永镇封,山居海伯翕扈从,皇考陟降在彼穹。
23、苏轼好讥议,陟降未停留。
24、曾陟降之几何兮,弃溷浊乎人间。
25、文王陟降(7),在帝左右(8)。
26、于时天宇穆清,星河绚耀,陟降奠馈,威仪有秩。
27、陟降信宿,迄于仙都。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28、《闵予小子》诗曰?'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29、陟降厥土?日监在兹。
30、陟降左右,诚达幽圜。
31、宋范仲淹《谢授知?州表》:“陟降秘殿,为宠甚隆;抚按边庭,所寄至重。
32、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乐器篇》:“‘陟降庭止’,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33、陟降??陟是上升,降是下降。
34、若使天下英杰,尽升于朝,铨衡陟降,量才而处,垂拱无为,庶几可至。
35、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36、但实际上一行引入“中差”的原因在于,刘焯日躔表中的各气陟降率之差是相等的,而《大衍历》月亮极黄纬等数表相邻两栏的差一般不等。
37、二门门楣上题有:“谏臣极则”四字,左右有石联:“主德谏难回,当此亲离众叛,欲尽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人忠贞之气;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溅魂飞,且将以周日兴,殷日衰,上诉主君六七陟降之灵。
38、《隶续?汉武都太守耿勋碑》:“身冒炎赫火星之热,至属县巡行穷匮,陟降山谷,经营拔涉,草止露宿。
39、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40、纪略》记载:“渡诺尼西北数百里,则陟降取道。
41、天陟降?文王之神亦随天神为陟降。
42、至元十九年,召为吏部郎中,立陟降澄汰之法,著为令式。
43、《龙沙纪略》记载:“渡诺尼西北数百里,则陟降取道。
44、陟降三境中,高真相送迎。
45、然则兹阁之建,即上帝之陟降监观,于是乎在矣。
46、又或致辨于宿与星、奎与魁之别,考订是矣:要之相沿既久,此心第主于敬魁神已耳,其陟降左右之者,不可度思奚,必斤斤辩定哉。
47、中门横额上刻有“继序其皇”四个镏金大字,背面刻“陟降自天”。
48、御极以来,与廷臣敬慎斟酌,庶曰陟降庭止克绥于乎。
49、唐包佶《祀雨师乐章?迎神》:“陟降左右,诚达幽圜。
50、山君海伯翕扈从,皇考陟降在彼穹。
51、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52、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
53、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修临。
54、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55、【示例】明?黄佐《乾清宫赋》:“湫?霄?之中,於以敬陟降而崇缉熙,建休号以贻燕谋,盖亦已百有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