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

爱造句 2年前 (2024-01-10) 词语造句 66 0

评弹:píng tán 基本解释:[storytelling and ballad singing in Suzhou dialect] 曲艺名词。指苏州评弹,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详细解释:1. 评议弹劾。《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下》引 宋 谢伋 《四六谈麈》:“ 陆逸中 德先 , 宣和 间再为中执法,尝弹 蔡絛 , 范丞相 建炎 间答其啟云:‘久居言路,评弹多权贵之臣;屡掌文衡,登拔皆纯正之士。’”2.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江苏 、 浙江 一带,有说有唱,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你可出去看看戏,听听评弹。” 陈云 《关于评弹》:“评弹的语言比较其他曲艺来得精练,细腻,特别是具备了说表的特点。”3. 评话和弹词的合称。★◎ 评弹 píngtán[storytelling and ballad singing in Suzhou dialect] 曲艺名词。指苏州评弹,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一种曲艺。参见「苏州评弹」条。

1、徐云志身体却逐渐衰弱,七十年代末期,由王鹰伴奏,徐云志曾在开明戏院唱过一只开篇,但已无当年中气,加之十年之中只有八只样板戏,“文化大革命”已完成革掉文化的使命,青年一代不知评弹为何物,只看到一个老头

2、一些传统的形式,比如说评书、梨花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奉天大鼓、苏州评弹、云贵川清音等形式灵活机动,

image.png

3、《玉蜻蜓》弹词移其事于申文定公时行之父,其实则本此。1959年参加上海星火评弹团,曾与庄凤珠合作弹唱《玉蜻蜓》。

4、在苏州评弹的传承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传承什么和怎么传承。

5、她嗓子亮、乐感好,唱是没有问题的,而评弹却是门综合的技艺,说噱弹唱,一样也不能偏废。

6、至今,他仍是评弹的热心听众,跟评弹界有着许多交往,最初的渊源便始于“混堂浜”。

7、吴文化是吴歌宛转清丽的节奏,吴语甜糯委婉的腔调是昆剧悠扬舒缓的旋律,评弹珠落玉盘清脆流畅的曲调。吴文化是古拙清新的书法大作,淡雅秀丽的山水画卷是空灵简洁的篆刻艺石,欢乐明快的桃花坞年画。吴文化是阴阳哲学的艺术再现,是黑白世界的对比交溶。

8、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1 0年的1 93 2年,他在上海与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时就提出:文艺革命的路线是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文艺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文学家要深入劳苦大众,学习他们,写出反映他们的斗争、生活,为他们解决斗争和生活中的问题的作品;要采用劳苦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快板、评弹、五更调等诗歌、小品。王如玉介绍说:翁州走书继承了“翁州老调”的风格,在保持基本调(四工火)、基本调悲调(慢中板)、快基本调(急板)等基础上,又借鉴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等,吸收采

9、然而因为已经没有群众基础,评弹艺人也开始不太注意翘舌音。

10、叶善恩一边品尝松鹤楼的乳腐肉、百鱼宴、诸老大粽子和苏州醇香,一边欣赏苏州的评弹,感到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温馨、轻柔和灵巧。

11、现代中篇评弹《罗汉钱》中,艾艾抚玩罗汉钱时唱篇,便

12、曾获首届江浙沪中青年评弹大奖赛,自编自演短篇评弹《初恋》获最佳演员奖;第一届评弹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中篇《孙庞斗智》);上海市小剧目节目奖(短篇评话《遗忘》);第二届中国曲协牡丹江奖的创作奖(原创短篇评话《了不起的人》);第二届中国诉诸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创作奖、优秀剧目奖。

13、评弹的唱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音结合演唱。

14、如今只有在郊区以及评弹艺人的口中还听得见翘舌音。

15、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曾演唱长篇《杜十娘》、《王魁负桂英》、《夺印》等。

16、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17、刘天韵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深厚功底的评弹艺术家。

18、此事轰动苏沪一带,不久,“黄慧如牌”香烟问世,文明戏、京戏、申曲、评弹等一哄而上,纷纷改编这一题材。

19、苏州评弹是评话和弹词流传到江南,与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结合的产物。

20、六十年代一曲毛泽东诗词改编的评弹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突破地方曲艺的局囿走向全国。

21、摘要通过对上海两个典型的评弹书场进行的现场声学参量测试,分析了当前评弹演出环境的现状。

22、在日常生活中,淳朴节俭,虽有鸦片嗜好,把握甚严,旧上海有很多富室豪商,如盛老五、盛老七、卢少堂等饱食终日,邀请评弹艺人唱长堂会消遣,一榻横陈,贪云吐雾,艺人按时说书外,还殷勤地陪地陪他们闲谈。

23、我还听过关于《说岳全传》的评弹,俗称“大鼓书”。

24、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素有“花腔女高音”之称。

25、这对少数评弹知音来说,是早已思怀若渴的。

26、严桥山清水秀,山多这是一些外地人到哪里的第一印象,确实是的,坐落于严桥的第一高山是鸡毛燕,高500多米。不久又被团派往苏州评弹学校培训,成为“文革”后苏州评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即与胞妹毛燕琳拼档演出。

27、刘天韵曾担任上海评弹团首任团长。

28、1981年转入上海新长征评弹团,又与周剑萍、张剑琳合演《十美图》、《顾鼎臣》等。郑小姑其人明眸善睐,笑怒均宜,时人绘有《珠江十美图》,郑小姑为其中之一。

29、老茶客们说起这段往事,无不面露夸容之色,往往小啜一口茶,眯眼侧问:“绝晓得电影里个唱评弹个哈宁(土音,谓‘是谁’)哇?

30、现代中篇评弹《罗汉钱》中,艾艾抚玩罗汉钱时唱篇,便用此曲。

31、相传很久以前,清吟小班来了两个唱评弹的艺伎。

32、40年代初,上海仙乐舞宫首次开演评弹,与夏荷生、张鸿声、汪云蜂越档,声誉鹊起,此后不时在沪演出。

33、曾连续两次在中国评弹艺术节上获表演奖,在第二,第四,第五届江苏曲艺节上获表演奖和优秀表演奖,曾赴北航,清华大学讲课演出。

34、随着苏州评弹表演中“起脚色”成分的增加,又有“说噱弹唱演”一说。

35、嗬,你这小妞儿的燕语莺声真好听啊!简直比听那苏州评弹还过瘾哪!

36、几百张老照片生动记录了清末到现在来过黄埭书场的46位评弹名家,有曹汉昌、徐云志、严雪亭、黄异庵等,图文并茂,当时演出的盛景可见一斑。

37、1986年2月拜程振秋为师,学习评弹,又受太先生黄异?的教诲,熟谙创作。

38、1995年2月,上海人民电台原戏曲组何占春在整理评弹资料中,发现徐云志、王鹰于上海大华书场合说的《三笑》60回录音,经邢晏春整理正式出版。

39、文革时与蒋月泉杨振雄张鸿声姚荫梅唐耿良张鉴庭吴宗锡李庆福陈灵犀被列入“上海评弹团十大牛鬼蛇神”打到牛棚里。

40、翌年1月,她熔越剧、京剧、评弹歌曲于一炉,举办《韩婷婷演唱艺术专场》。

41、苏州的传统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盛开三支奇葩:昆曲、苏剧、评弹,表演细腻,旋律潇洒,名驰中外。

42、苏州的特色还不止一处。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古老悠长的苏州评弹,寒山寺的钟声,美味的江南小吃,巧夺天工的苏绣,就连街头巷尾人们说的吴侬软语……无不透着浓浓的苏州古韵。

43、我本人也喜欢练练毛笔字,打打乒乓球,听听南腔北调,特别是京剧和评弹。

44、中篇评弹《罗汉钱》中,卖婆五婶妈做媒,就用费家调演唱。

45、小琴父女唱毕评弹,协同阿林打倒了阻路的阿甫,骗过敌人岗哨,将老陈送上船,驶向太湖。由樱兰庭往夏之庭看到有火焰阻路,杜晏将火焰熄灭,打败随后出现的夏使夏湄得到夏之钥。

46、杨薇敏,上海东方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1968年生,出身于评弹演员家庭,其舅舅是弹词表演艺术家蒋月泉先生。

47、后与蒋月泉拼档,人称“蒋王档”,为当时评弹界“四响档”之一。

48、自从评弹诞生,说书人就是要跑码头的。

49、身后遗物:3卷《陈云文选》,少量存款、几十盘评弹磁带和对子女的教诲。

50、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912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

51、那个同学的邻居是个评弹票友,但凡闲了,就爱在家里轻拢慢捻抹复挑,再和着乐声唱上一段。

52、吴新伯还告诉记者一个“奇怪”的现象:评话在评弹听众中“吃不开”,但“跳出圈子”在非评弹听众中却相当受欢迎,每次下社区演出,评话都受到观众的追捧,去年一年吴新伯演出180场,其中120多场是去社区演出,他认为,评话没有唱,等于是讲故事,对于非评弹观众来讲自然比有唱的弹词更能听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