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蒸:gǔ zhē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中医学病症名。为阴虚劳瘵的一种症状。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祠山应语》:“ 铸子 甫五岁,病骨蒸,势殆甚,凡药皆弗效。”《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若不早治,久而变为骨蒸之疾,必有属纊之忧矣。”★中医上指午后出现盗汗,面颊和手、足、心轻微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结核病患者。
1、治虚劳,骨蒸劳热,干血劳,月经不调,头晕目眩。
2、【方剂主治】寒厥肢冷;骨蒸劳热,血液不足,耳鸣目昏,头晕心烦,怔忡不安。
3、⑥《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
4、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瘕?,久疟疟母。
5、【方剂主治】传尸、伏连、??、骨蒸、痃癖冷气,五尸注相染,及蛊注、温疟、注忤心痛、卒死疫疠。
6、②治妇女干血痨,有内热骨蒸者:麦瓶草一至三两,炖子母鸡吃。
7、【方剂主治】骨蒸虚劳,传尸肺痿,咳嗽不止,困重羸瘦,壮热,或即憎寒,腹内冷胀,四肢烦疼,饮食无味,头疼口干,涕唾稠粘,渴不止。
8、地骨皮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9、传尸病,遁注、骨蒸、伏连、??,连绵三年或五年,有能食不作肌肤;或三日五日,有微劳即发,大都当额头间骨,寻常热??然。
10、[主治]干血痨(面目黑暗、骨蒸潮热、盗开、颧红。
11、【主治】诸虚不足,荣卫俱弱,五劳七伤,骨蒸潮热,腰背俱急,百节酸痛,夜多盗汗,心常惊惕,咽燥唇焦,嗜卧少力,肌肤瘦瘁,咳嗽多痰,咯唾血丝,寒热往来,颊赤神昏,全不
12、】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13、【方剂主治】虚劳,骨蒸,传尸及癫痫健忘,并治恍惚惊怖,神不守舍,多言不定。
14、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15、【主治】心肾阴亏血虚,心悸失眠,腰痛耳鸣,虚弱骨蒸,口干咽燥,头发早白。
16、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三“蒸骨方”引《灸骨蒸法图》:“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亦称伏连,亦曰无辜。③《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
17、玄参《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18、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19、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20、适用于癌肿放疗期间及放疗后体质虚弱、肝肾阴亏者,症见虚羸乏力,食少神疲,口干渴饮,潮热骨蒸等。
21、【方剂主治】男女吐血,咳嗽气喘,痰涎壅盛,骨蒸潮热,面色萎黄,日晡面炽,睡卧不宁者。如朱震亨所云:“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
22、《外台秘要?传尸方》谓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肺痿。其言曰:‘若患骨蒸,伏运,传尸鬼病者,诵咒千遍,其病即愈。
23、治骨蒸潮热的植物药:刚鞭木、铁凉伞等。
24、绮石认为,阴虚之病,统之于肺,其病有数种,如劳嗽、骨蒸、吐血、潮热,甚至为尸疰。
25、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26、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27、大补阴丸地知柏,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28、鹿角胶温,吐衄虚羸,跌扑伤损,劳祭骨蒸。
29、一切邪神及胸膈噎塞,肠中虚鸣,宿食不消,传尸骨蒸,诸项劳瘵,卒暴心痛,鬼魅疟疾,霍乱吐泻、赤白下痢,小儿惊搐。
30、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
31、紫河车《本草蒙筌》:疗诸虚白损,劳瘵传尸,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喉咳音哑,体瘦发枯,吐衄来红。
32、【主治】真阴虚衰,相火炽盛而发热,其热在于午后子前,或但皮寒骨蒸,五心常热,鼻中干燥,唇红颧赤,口苦舌干,耳鸣目眩,腰膝?软,四肢无力,倦怠嗜卧,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
33、《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血蒸,发焦。
34、用于痔漏、肛门痛痒。治痫病惊悸,骨蒸痰热,痈肿疮毒,痔漏。
35、骨蒸劳热、疟母、胁下坚硬、腰痛,经闭症瘕等症。
36、王好古:《本草》注云,玄明粉治骨蒸五劳,惊悸热毒风等。
37、(1)干血痨:本病多见于妇女身体羸瘦,不思饮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经闭不行,舌质淡或暗淡,脉细涩等。
38、【方剂主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
39、②《本草图经》: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营卫虚满及女子经络不通,血热,大小肠秘涩。
40、其证多伴见气喘咳嗽,或呕吐痰涎,面红,骨蒸盗汗,咽干,烦躁,甚者大吐大衄,失血不止,四肢厥冷,小便不利,脉微细。
41、骨蒸:描述因严重阴虚所致内热的中医名词.病人自诉热的感觉似乎是从骨头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