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jiàn 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 蔡州 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2. 谏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子胥 力於战伐,死於諫议。”3. 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如 房玄龄 深识机宜, 马周 长於机变, 魏徵 少学纵横,然 房 长於书檄, 马 长於敷奏, 魏 长於諫议。”★直言规谏论议。如:「若君上有过,忠直之臣必犯颜谏议。」
1、贞观年间官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2、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
3、其以为主爵下大夫,谏议如故。
4、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5、早旦一疏,荐为谏议,即奉谕旨,立行擢
6、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7、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
8、余授谏议大夫,顾以姜桂之性,不能与时俯仰,又议夜半召对一事,放逐归田,得与父老子弟,人文学士讲学于余之奎光祠也。
9、朝廷派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各1人为使者,管理四方铜匦;又派御史中丞、侍御史各1人为理匦使。
10、【示例】:宋?陆游《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11、城东早春、独不见、相和歌辞?乌夜啼、相和歌辞?大堤曲、琴曲歌辞?别鹤、杂曲歌辞?独不见、秋夜闲居即事寄庐山郑员外、蜀郡符处士、题赵孟庄、辞魏博田尚书出境后、夏日、送李虞仲秀才、和卢谏议、奉酬窦郎中早入、野园献果呈员外、杨花落、月宫词、赠从弟茂卿、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胡姬词、春日有赠、襄阳乐、关山月、长城闻笛、春晚东归留赠李功曹、送殷员外使北蕃、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使判官、秋日题陈、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春日与刘评事过故证上人院、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题表丈三大夫书斋、春日送沈赞府归浔阳觐叔父、与李文仲秀才同赋泛酒花诗、登宁州城楼、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和权相公南园闲涉寄广宣上人、供奉定法师归安南、池上竹、长安春游、早朝、赠张将军、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送人过卫州、寄中书同年舍人、酬于驸马二首、将归东都寄令狐舍人、寄江州白司马、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酬卢员外、古意赠王常侍、送裴中丞出使、送绛州卢使君、赠李傅、上裴中丞、和人与人分惠赐冰、观打球有作、早春即事呈刘员外、送司徒童子、寄昭应王丞、酬崔博士、酬裴舍人见寄、和刘员外陪韩仆射野亭公宴、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赠史开封、奉寄通州元九侍御、赠浑钜中允、重送胡大夫赴振武、送陈判官罢举赴江外、奉和裴相公、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张郎中段员外初直翰林报寄长句、奉酬端公春雪见寄、卢郎中拜陵遇雪蒙见召因寄、冬夜陪丘侍御先辈听崔校书弹琴、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元日观朝、题贾巡官林亭、和元员外题升平里新斋、送澹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邵州陪王郎中宴、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寄赠田仓曹湾、上刘侍中、赠侯侍御、怀德抒情寄上信州座主、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夏日裴尹员外西斋看花、赠邻家老将、和吕舍人、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和郑相公寻宣上人不遇、题范阳金台驿、寄薛侍御、折杨柳、雪中听筝、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二首、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僧院听琴、和武相公春晓闻莺、唐昌观玉蕊花、山中主人、太原赠李属侍御、崔娘诗、秋日登亭赠薛侍御、石水词二首、答振武李逢吉判官、宫燕词、赠崔驸马、听李凭弹箜篌二首、临水看花、观妓人入道二首、方城驿逢孟侍御、题清凉寺、酬令狐舍人、和令狐郎中、送太和公主和蕃、秋日韦少府厅池上咏石、失题、春日题龙门香山寺、寄申州卢拱使君、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圣恩洗雪镇州寄献裴相公、贺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和裴舍人观田尚书出猎、送李舍人归兰陵里、同太常尉迟博士阙下待漏、见薛侍御戴不损裹帽子因赠、胡二十拜户部兼判度支、元日呈李逢吉舍人、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句、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赠陈判官求子花诗(魏府出此物)。
12、阖府三百余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王?任谏议大夫时,推诚尽节,多所献纳。
13、《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14、一百零一日,家乡故交黄子申上门拜见,望提携一二,行健慨然应诺,上疏荐为谏议大夫,没二天,皇上谕旨下达,擢用黄子申为谏议大夫。
15、宋?苏辙《李谏议谢二府启》:“虽循省之无瑕,顾吹求之已密。
16、掌封驳政令违失,另有左、右谏议大夫分隶门下、中书二省,掌规谏讽谕,二者合称给谏。
17、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
18、《菰中随笔》:“今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未曾任刺史县令,或在任有赃累者,宰臣不得拟议。
19、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20、寄岑参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夜听许十一诵诗云“精微穿溟?,飞动摧霹雳”,赠庐琚诗曰“藻翰惟牵率,湖山合动摇”,赠郑谏议诗云“毫毛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高适诗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皆惊人语也。
21、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朝廷重内轻外,选
22、景范“惟圣人执左契,临万邦经久制,大命日政之机,国之大柄,总于枢务……而公……忠而贤,……公为左司郎中充枢密直学士,寻转谏议大夫充职”(据《景范神道碑铭》)。
23、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
24、历代乡里百姓有口皆碑、千古留芳的典型人物有:宋、元时期,先后被御赐为“武显八闽”、“威镇闽邦”的显应侯、灵卫侯,开县始祖邓光布将军;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通于《易经》、预言如验,不阿权贵、直言不讳,敢碰皇上、不畏绞舌,被钦宗追封“谏议大夫”,被高宗赐谥“忠肃”的陈灌(号“了斋”翁);从小深受忠肃公陈灌器重、师从闽学贤人杨龟山,学义理有涵养,不惧秦桧鹰瓜网罗,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所学的直言极谏大夫陈渊;钦宗时,先后上疏直谏百余道,弹劾因循误国的宰相,反对厚赂金兵被金兵扣为人质的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御赐谥号“忠达”,俗称“太师福国公”的曹辅;博学淡泊上进、慈祥淳厚爱民,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宋右文殿修撰,罗从彦的堂叔、朱熹同门好友罗博文的祖父罗畸;“严毅清苦、笃志求道”、“潜思力行、任重诣极”,被南宋理宗追赐“文质”谥号,清康熙帝赐予“奥学清节”玉玺印匾,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师爷、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号“豫章先生”);立五门义学、颁五章以教,清讼源、勤劝诫、助贫民,断狱明允、案无留牍,民呼“范青天”的通判、知州范震刚;多有计谋,颇具文采,谏对策抵盗寇,抗元军以身殉国,视死如归以报国君之禄,遗书教子以示后人之贤的“忠壮”知州、通判黄复;终身研理学、千里求师教、深受朱熹敬重,性情平和、远离声色,善于赞美乐道,治理成都城邑有方的参议官罗博文;博学能诗,精于绘画,永乐、宣德年间之宫廷画师,为当时中国“宫廷派”花鸟画家之代表的边文进;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宋宣和年间,因书政事触犯当朝,被贬至虬城,寓居兴国寺,与陈了斋等人结为至交,善举闽沙才子佳人上任要职,常借“沙阳”诗文抒发忧国情怀,对“沙阳八景”赏识倍致、并予一一命名的忠臣、志士、诗人,后被御赐“忠定”谥号的李纲;清同治、光绪年间,老实厚道、机灵开明、善于智取商机,曾与闽浙两省总督儿子联营松、杉、竹、茶生意而富盖虬城、誉满八闽,从而带动境内乡土经济迅猛发展,且富不欺贫、常布施粮财于贫困家庭和灾区,御赐“奉旨赏戴花翎”牌匾,荣登“道台”等官职的魏秀榛;清光绪年间的科拔贡,嗜书如命,工诗词、善书法,广收门徒育佳才,民国初年被推举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曹振懋;从小学业优等,熟知多门学科,民国初年被公派留法攻读博士,倍受孙中山嘉奖,积极参与旅法各国爱国救国教育活动,毅然回国参加抗战,为祖国国民教育和反日毒气侵略著书立论,与周恩来等留法学者有深情致交的陈绍源;不阿权贵,平易近人,回乡严惩作恶伤兵、善加关怀百姓的原国民政府空军少将司令、后随蒋定居台湾的刘牧群,等等20余位本土辈出的较为著名的清官、忠臣、将士、学者、富贾、宫廷画家,未能一一而足。
25、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26、乃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
27、在迩英阁受到仁宗召见,应对称旨,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累迁右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太常寺判官。
28、这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
29、帝大悦,擢延禧为谏议大夫。
30、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授处州教授,历官太学录,知荆门军,湖南茶盐第,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成都府路计度转运副使、四川茶马,太府少卿,户部侍郎,川、陕宣谕使,直学士院,复除吏部侍郎、通问使,又擢右谏议大夫。
31、后徵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32、宋曾?《高斋漫录》:“欧公作王文正墓碑,其子仲仪谏议,送金酒盘盏十副,注子二把,作润笔资,欧公辞不受。
33、久之,求补外,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迁右谏议大夫。
34、始以善星纬数术进,待诏翰林,累官至谏议大夫。
35、唐?韩愈《感春》诗之三:“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谏议联翩来。
36、召为右谏议大夫,充三司副使。
37、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38、唐钱起《送王谏议任东都居守》诗:“车徒凤掖东,去去洛阳宫。
39、初为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谏议大夫。
40、如《答司马谏议书》、《答吕吉甫书》、《答姚辟书》、《答曾子固书》或申论变法,或探究学术,都表现出理直气状,果毅不挠,而能简当精警地阐明个人见解,可否判然,决不含混调和。
41、谏议俞世昌等主张弃城逃跑。
42、曾巩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信里曾说:“巩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称文,……”安石为世传诵的名篇如《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都是写得简古的文章。《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