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xīng wáng 基本解释:[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兴盛与衰亡●详细解释:1. 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书·太甲下》:“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故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於前世之兴亡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东周列国志》第一回:“英雄五霸闹 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2. 专指衰亡。 唐 杜甫 《壮游》诗:“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唐 罗邺 《登凌歊台》诗:“高臺今日竟长閒,因想兴亡自惨颜。” 清 秋瑾 《宝剑歌》:“世无平权祗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兴亡 xīngwáng[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兴盛与衰亡★兴旺与灭亡。《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儒林外史.第一回》:「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2、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
3、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4、从政治韬略??如??郑伯克段于鄢????苏秦以连横说秦????到军事计谋??如??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从国计民生??如??论贵粟疏????捕蛇者说????到学问之道??如??师说????进学解????;从千古兴亡??如??过秦论????赤壁赋????到个人胸臆??如??报任安书????陈情表????……贯穿了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可贵而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患意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的献身精神;上下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屈原列传????的殉道信念。
5、微风过后,佳木繁荫,这个春天着似日长如年,实则急景匆匆,谢幕的花事,一如折损的年华,往来之间,了无痕迹。千古兴亡,不过浮尘生灭间,人生后悔之事太多,纵算历史重演,亦更改不了它的沧海桑田。白落梅
6、追溯昔日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重覆上演的民族兴亡故事。
7、写下了“一年天子小朝廷”的兴亡全过程。
8、一年之内所有人生出来,大部分人又死去,所有兴亡都在旦夕之间,供人叹息。
9、在日本人大举进攻中国时,许多有志之士都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扛起枪上了前线。
10、为了潜心创作,她日复一日地在稿纸上说兴亡,在斗室中究鼎革,甚至常常“息交绝游”。
11、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12、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
13、整顿风俗”上见实效,以“驯致乎治平之用”,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14、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谁不会背他的一句惊天豪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八个字,三百年来,已庶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使多少热血儿女为了民族的振兴,抛头洒血,金戈铁马?我暗自玄想着亭林先生的模样,还拿周围的江南人相依据,然而却是越想越不明白:在这样一个雨打芭蕉、吴侬软语,处处以阴柔纤细为美的江南格局中,何以走出了这样一位阳刚剽悍的男儿?
15、他想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借古喻今,使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16、九一八事变后,他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的道理,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是品学兼优,思想激进,威信很高的学生领袖之一。
17、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清卢虬《灯花记》:“夫兰?一什器耳,灯心一细草耳,而无端如四象之生八卦,如蹄?之形文字,宁非至异哉?
18、南宋以后,“金鸡”作为辟邪之物继续存在,而“金鸡放赦”功能则逐渐消失,体现出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特点,即三礼正典之外的礼制往往兴亡无定。
19、写的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
20、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 ,在历史上体现为一个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的漫长过程。
21、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以及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22、风虎云龙笑谈兴亡,多少失败成功?大千世界功名尘土,依旧海阔天空。蛊真人
23、孟子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士,自古迄今,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25、的26部史书记录26个朝代的兴亡史,考其缘由,就是亡国之君见利忘义,干下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
26、美好声誉要发扬,殷朝兴亡有天命。
27、满庭芳?客中九日是元代张可久的散曲,看乾坤大地,清醒的贤者和昏醉的愚人相混,从古到今多少变幻兴亡。
28、美女是社会第一生产力,从褒姒到海伦,动不动就涉及国家兴亡。
29、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
30、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31、今世列强并立,皆挟其全国国民之德智力以相角,兴亡之数,不待战争而决。虽有为国献身之烈士,以莫之能救。
32、虽残伏枕还忧国”,谢迁回乡后还念念不忘国家兴亡,世宗也常派遣官员问候谢迁的起居。
33、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山水自然不会因人事代谢而变迁,它们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旷绝终古来世。虽然梅毅的这套历史文集首缺秦汉,尾阙清史,但从中仍可清晰地体察出兴亡继绝、人事代谢的历史脉络。
34、像大家所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等等。
35、而其不胜今昔之感,兴亡之叹又清晰可见。
36、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37、由机场前往市区的沿途,数十公里的原野,平畴无际,一片绿色;竹树掩映的村落,红瓦粉墙的新屋比比皆是,令人有今昔之感。陈先生的史学著作和论文,无不在真实的基础上,具今昔之感,兴亡之叹,此即所谓读史治史非仅读史治史而已,当于历史中求其教训。
38、从中国文化的兴亡论方言的捍卫
39、上片全属对世事兴亡而发的感慨,沈郁顿挫,含意深长,心情矛盾错杂,但又不正面写一字,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去体会。
40、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勉谕学生。
41、翌晨,攻克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而鲁德已身中3弹刃伤6处,救治无效,壮烈牺牲,临终时大呼:“好男儿效命疆场,死得其所,不虚此生矣!”收殓时,发现衣袋藏遗墨一张,上书:“大丈夫在世上,要向沙场觅一好死之处,要把敌人的血光染我衣襟,便战死沙场,也做一个烈烈轰轰的鬼雄,岂不人生一大快事么?现今满汉兴亡之机,若不挺身而出,尚待何时?
42、壬子夏五月,访白道人于乌龙潭上,坐谈良久,觉六朝无限兴亡事迹,都在石城杨柳烟幕中,江山如故,白头老衲,重见故人,回忆曩昔,都如梦痕,欲哭欲笑,云何云何!
4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上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44、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45、前者产生于西周初年,崩溃于东周前期,其基本特征是领主制经济;变态封建制以地主制经济为主,产生于东周前期,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它是相对于典型封建制而言,既非原来那种纯粹的封建制度,又非真正的资本主义制度;(2)中国在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出现了产生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封建制度的崩溃准备了条件;(3)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迟缓,资本主义因素不能正常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形态是小农经济;(4)中国自汉代以后历代实行闭关主义政策的经济根源,在于中国是一个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一切皆可自给,无需他求;(5)不赞同以朝代标名中国经济史的分期,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朝代兴亡更迭是政治的历史而非经济的历史,两者偶有吻合,但这种吻合不是经济变化的原因,恰是经济变化的结果。
46、更其引调诗章,悲歌感慨,一弹三叹,道其兴亡成败,果报昭彰,使利欲熏心者,读之冰释,岂非又为醒世之真言乎。
47、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匡扶正义,大义灭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我们应当汲取精华,剔除关于“气”的熟悉上的糟粕,让酒色财气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上去,在人的正确把握下,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显示出它们应有的光彩。西方学者把这种现象
48、他既然认为理乱兴亡有线索可寻,又存有“乘运应须宅人荒,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的雄心,因此,虽然古来人事代谢,仍觉事有可为。
49、如果他们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会对社会积极贡献。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