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dédào 基本解释:(1)[supportajustcause]∶指符合正义得道多助(2)[excellentpractice]∶指道教、佛教修行达到非凡的境界●详细解释: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2.泛指知晓事理。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得道多助”。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唐崔峒《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晋葛洪《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崑崙;下士得道,长生世间。”宋苏轼《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海南,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得道dédào(1)[supportajustcause]∶指符合正义得道多助(2)[excellentpractice]∶指道教、佛教修行达到非凡的境界★行事合于正道。【造句】得道多助★佛家指证悟佛理解脱烦恼。【造句】他经由大师的开悟而得道。★道家指道术修练完成。【造句】得道成仙★行事合于正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寻获道路。《韩非子.说林》:「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道家指道术修链完成。《抱朴子.内篇.明本》:「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佛家谓证悟、解脱烦恼。南朝陈.文帝〈大通方广忏文〉:「闻名者离尘,受持者得道。」
1、早年“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
2、创作人体油画,得道野性,回归上古,朦胧原朴,好似青庐。
3、你要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吗?
4、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这三尊大佛称“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
5、两年之内再三提升,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6、其含意,如虚指遗形忘体,恬淡若无;无指损心遣情,废伪去欲;清指专精积神,不为物扰;静指反神宁息,安然不动;微指隐遁闲处,功名不露;寡指去妻离子,独得道游;弱指缓形舒体,以奉百事等。
7、穆王闻尹喜真人得道上升,乃为修楼观,立道士七人以奉祠事。
8、道:同行兄弟,资源共享的竞争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的家人也得到封赏,飞黄腾达,贵妃的三个姐姐每年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
10、抑亦以得道德之指归,政治之纲纪,明彰礼乐而幽通鬼神,可以砭诸家之失,可以解后学之疑。
11、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
12、九哎哎!什么同伙、亡命之徒替凌家出头,多难听啊!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杨家倒行逆施,勾结魔门,残害苍生,自然有正义之士除魔卫道,还天地一个朗朗乾坤。
13、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南障山。
1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
15、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却是家门严谨,内无一尺之童,焉得有雷公嘴的男子央来,这想是那里来的怪妖,或者假绰名声,至此访我,等我出去看看。
16、顾念一人得道,拔宅飞升。
17、观中弟子有得道四十八人,散仙不计其数。
18、倒是应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古训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君子得道多助。
19、这大概也就是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所在。
20、相传那是何仙姑的化身,得道升仙时把自身的动态化?瀑布,被人们尊称?白水仙瀑。
21、八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当其得人心,得道多助时,叱咤风云,改天换地;一旦失去人心,便变成孤家寡人,举步维艰,以至身败名裂。
22、搅扰得道君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
23、也有说,善财童子于观音菩萨出得道的,说法不一。
24、白民生性淡泊名利,宛如超然脱俗的得道之人。
25、想得道,一点胯下之辱,算什么?
26、纳资得道员,至山西候补道。
27、道与术相辅相成,二者互含互摄、相须而行,方能得道。
28、现在我觉得道德品行就是找到自已真正关心的一件东西
29、宁珂欣赏地望着他请教大名,靖仇扬扬自得道:“准大地皇者,陈靖仇!”。
30、再者,依照《历代神仙通鉴》来说慈航真人商朝得道,而依照佛教《楞严经》来说,观世音,远在恒河沙劫前,就已经修成(《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31、你想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的由来么?
32、生在俗世,身为凡人,你没有可以得道成仙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可以一步登天的灵异奇遇,所以,道在这儿摆着,平坦也好,崎岖也罢,都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去!
33、毅祖夫妇修真养性,得道成真,升仙后于梅花村西十里许龙池附近屡显灵迹,以救兆民,遇有旱灾,祷雨辄应。
34、在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夫贵妻荣,恩荫九族乃是天经地义。
35、帝王将相,得道多助。
36、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为治理国风,抑恶扬善,二许凭其才识谋略,在清河岛上开办了一个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
37、故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锡封候之美称焉。
38、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39、原来青娥并未去世,而是得道成仙了。
40、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能做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
41、后世张天师道陵追寻壶里洞天的仙庭来云台山传道,与大弟子王长赵升在云台山得道飞升,从此云台山便成为“道教祖庭”,又是阆苑仙境的一处绝妙福地。
42、据《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据《姓氏考略》据《列仙传》注称:“帝啻时有展上公,得道,为展姓之始。
43、如今反而教弟子杀一千个人作为得道的法门,不是有违古圣先贤的教训了吗?
44、此时的神州大地,因为八年前锁妖塔崩毁,万千妖魔尽出,天下大乱,幸有一位得道高僧?千叶禅师的出现,广纳门徒成立大慈悲明宗,四处传道布施、救灾救人,与蜀山仙剑派掌门人李逍遥同为正道的两大领袖。
45、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
46、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由此而来。
47、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良禽,当择木而栖。
48、点化,老翁超凡脱俗,修炼得道成仙。
49、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0、民间流传,龙母在农历八月初一吉旦功德圆满,得道升天,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定为龙母“得道诞”,恭请龙母升座迎宾,接受信众拜祭。
51、这是封建时代的普遍现象,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52、又好作通俗小说,今三知者,有《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二卷十五回,《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二卷十三回,《五代萨真人得道?枣记》二卷十四回,均《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亦工曲,体制亦新异。
53、赓公之后,宋天圣贰年,夏有张圣公生在月洲,寄居盘谷洋,修道于方壶岩,显法石牛洞,得道金沙堂。
54、你觉得道酒店有什麽改善之处?
55、吉行之得道,以付崇。
56、分手时二人约定,中秋节时到十里长亭饮酒赏月,并说好吝带酒,啬备菜。“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57、听说你最近在悟道,并在有幸得到一个得道高僧的指点后,你的道法有了质的飞跃,你师父也很喜欢你,因此老人还赐给你一个法号叫:悟(无)德!是吗?
5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赢得国家舆论的支持,就能赢得力量。
5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0、老年与经验携手并进,引导他走向死亡。那时他所觉悟的是: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徒然花费如此长久的、如此辛劳的努力。叔本华1只要是人,都有觉悟的时候。纵然他觉悟只不过是因为已被逼得走投无路,也还是同样值得尊敬。血浓于水。只有血才能洗清一切羞侮一切仇恨。生命的归宿是血。但新的生命,也正是在血中诞生的。古龙1少年时的狂热浪漫一过,我们大约都有一种觉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实在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我们有沧桑,我们的沧桑也只是生活中琐细的一点点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怆或剧痛。蒋勋1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吕思勉1天下一团漆黑,不少追求光明的人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之为提高了认识和觉悟,且似得道般沾沾自喜与在黑森林中得一枝叉,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鲍鹏山1在内战时,红军吸收了农民军中最有阶级觉悟和最有组织纪律性的人员成分。
61、古语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62、即:人们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接触事物才能求得真知,懂得道理。
63、后又获得道州衙署的黄书《戒名铭》拓片,于是又将《戒石铭》勒石嵌壁。
64、气类相感,得道多助,这是常理。
65、寒暑迭更,朝夕读帖,破茧化蝶,得道有成,一鸣惊世;春秋积累,临池学书,凤凰浴火,功成名就,一举千里。
66、我猜你已经得道了! -什么
67、又闻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而得道,遂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