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旗:kào q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传统戏剧中扎靠的武将背后插的三角形绣旗。一般为四面。★戏曲中披甲的武将背后所插的四面三角绣旗。
1、服,头扎英雄巾,扎大带、戴披肩;鼓手身背靠旗,扮成古代武将模样。
2、装束,身穿各色上衣彩裤,头扎红色方巾,中蹬虎头战靴,背系黄龙靠旗。
3、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
4、靠旗杆套一边的上方有一蓝色正方形,其中绘有白色十字。
5、靠旗飞角处的图案是斐济国徽。
6、子都"全身披挂”,背后四面"靠旗”,脚蹬厚底高靴,如此高难度的翻扑跌摔,没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体魄绝办不到。
7、大祥睁着大大的眼睛在看着,背上扎着黑色靠旗的大牯牛败下阵来,他失望地哀叹。
8、横竖为5∶4,靠旗杆上方缀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两字,故简称“八一”军旗。
9、演出时背插八面靠旗,冠戴雉尾,穿的百摺战裙飘绡,在“策马”、“趟马”、“走圆台”时露出“三寸金莲”。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
10、靠旗的意识就是对靠旗扎在自己的身上的感知认识并加以控制和运用。
11、的龙虎靠与方靠旗等,并创造了改革髯口“二涛”。
12、飞机上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完全靠旗语指挥飞行。
13、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
14、扎裹腿,背扎靠旗,均按传统戏曲中的武将打扮。
15、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直角三角形,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横条。
16、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
17、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
18、接着是男演员勒头、吊眉,再到衣箱那里穿箭衣、打衣、系裙子、系大带、绦子或穿靠衣、系靠旗,还要再到盔箱戴盔头,再到衣箱穿外面的蟒袍、开氅或官衣等。
19、子都“全身披挂”,背后四面“靠旗”,脚蹬厚底高靴,如此高难度的翻扑跌摔,没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体魄绝办不到。
20、圆领,紧袖口,身穿蟒纹武将戎服,背插靠旗,西宁一中初二学生韩若峰显得威风凛凛,但仔细一看,会发现他的额头满是细小汗珠。
21、等戏中扎大靠,创造的靠旗打出手也堪称一绝。
22、我一下也没有碰到靠旗,自我感觉还不错。
23、武旦练靠功时,穿绣花薄底靴,扎四根靠旗,先练跑圆场。
24、背后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称“靠旗”。
25、靠,分为硬靠、大靠和软靠三种,扎靠旗(四个护旗)的为硬靠或大靠,不扎靠旗的为软靠。
26、靠旗杆一边和旗飞角一边为两个红色三角形的直角边。
27、一般用四面靠旗,缎料,绣“单龙戏珠”)。
28、1932年在靠旗杆一边增加锯齿形白色部分,以便区别于其他波斯湾国家国旗。
29、底、靠旗、髯口、甩发尤见功夫。
30、在红色宽条中的靠旗杆一侧有一白色圆地,内有一红色五角星。
31、装束,身穿各色上衣彩裤,头扎红色方巾,中蹬虎头战靴,背系黄龙靠旗。靠旗杆一侧为黑色梯形,右侧自上而下由绿、白、红三色的等宽横条组成。
32、靠旗杆一侧有一垂直竖条,为哈萨克传统的金色花纹图案。
33、样式和靠相近,但无凸起的靠肚,下甲连在铠上,且不背靠旗。
34、五角星右侧加“八一”,置于靠旗杆一侧的左上方。一道黄色宽条从靠旗杆一边的下旗角与旗地右上角连接。
35、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内有一颗白色七角星;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的平行宽条。
36、硬靠在背后插三角形靠旗。
37、抖靠旗就给人以拙、野的感觉。
38、斗牛场上扎者靠旗的两只红了眼的大水牛在博斗,场面惨烈,残酷。
39、耍靠旗的同时耍髯口,来表现人物的绝望和愤怒,有极强烈的艺术效果。
40、穿靠而不扎靠旗称“软靠”,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
41、旗面为红色,靠旗杆处绘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一颗白色五角星。
42、舞者头扎英雄巾,身穿对襟彩服,腰系战裙,扎裹腿,背扎靠旗,均按传统戏曲中的武将打扮。
43、旗面为红色,靠旗杆一侧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一颗白色五角星。
44、旗帜左边靠旗杆部分为绿色,其宽度与一道水平色带的宽度相等。
45、靠旗杆一边的浅蓝色部分有五颗白色的五角星,上、下排各两颗,中间为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