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务:chéngw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隋唐官名。《隋书·百官志下》:“废诸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后以“承务”为地主富豪的通称。《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乃遣人密访之,果邢知县之弟,号为四承务者。”★本为隋唐及宋时承务郎之官名,后借为富豪子弟或技艺人的称呼。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段承务者,医术甚精。」《喻世明言.卷一七.单符郎全州佳偶》:「乃遣人密访之,果邢知县之弟,号为四承务者。」

1、以荫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
2、嘉定二年(1209)以承务郎为江阴签判。
3、遗表及行状,编管太平州。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
4、宋惠洪《次韵王觉之裕之承务》之一:“属?新诗追鲍谢,抗行醉墨似杨颜。
5、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三省言:武举绝伦人辛育等十六人弓应法、弩射得,与三班借职,减五年磨勘,边上指使差遣,依令支赐……”“癸未,赐特奏名进士诸科刘必以下同出身,假承务郎、京府助教、文学323人,武举进士贾君文等23人。
6、以父荫补承务郎,历浙东提举。
7、曰金虎、曰黑虎,李承务巷。
8、举进士不第,授承务郎。
9、登第后,授承务郎秘书监著作郎。
10、以父荫补承务郎。
11、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
12、父唐清,元初赠承务郎,任归安县令。
13、后以“承务”为地主富豪的通称。
14、正大三年重九日承务郎主簿幕蔺记。遂与偕行至京师,奏补扩假承务郎。
15、1288-1294年,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
16、子孝则,官至通事舍人、兵部承务郎,早卒。
17、官至行政假承务郎,任陕州司户参军。
18、阶官自承务郎十转至太中大夫。
19、曾宁生子三,长子曰曾洁,宣议郎,徽州宣议县丞,开派内坑祖;次子曰曾彝,通仕郎,左正言,曾厝?祖;三子曰曾紧,承务郎临安盐官县祝。
20、凭籍高骈的致力举荐,崔致远先后担任侍御府内奉、都统巡官、承务郎、馆驿巡官等重要职位。
21、明朝承务郎大理寺右寺副詹恩之父。
22、宋宣和间,父?补将仕郎,累加承务郎。
23、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24、宋神宗官制改革,废除京官之称,改为“承务郎以上”。
25、1166)字伯业,迟长子,以祖恩补假承务郎。
26、以公著遗表恩,授承务郎。
27、初以恩荫补为承务郎。
28、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左右丞为左右肃机,郎中为左右承务,诸司郎中为大夫。
29、次曰迨,次曰过,皆承务郎。
30、官阶,文官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31、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
32、明承务郎大理寺左寺副詹思之祖父。
33、开府仪同三司居从一品,特进居正二品;自从二品到从五品下的11号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
34、其中自开府仪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阶,属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到承务郎,共五阶,属京官。
35、拜其二子?、怦俱为尚书承务郎。
36、以父荫授承务郎,除通判兴化军。
37、南宋《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具体讲了召迎紫姑的方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
38、四世延进公和五世谦公均任承务郎。
39、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
40、四子田茂良,敕授承务郎,中林验峒长官司。康熙八年(1669年)敕授文林郎,任宝应县知县。
41、元张养浩《赠刘仲宪》诗:“劳劳簿领头班白,承务酬官在昏夙。
42、以祖荫补承务郎,历泉州市舶司、利州大军仓属。
43、后又升他为承务郎,以表扬他的清高。
44、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承务郎。
45、到从五品下的11号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

46、少子温,起部承务郎。
47、迁右承务郎、签书襄阳府判官厅公。
48、肖胄以荫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