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障

爱造句 2年前 (2023-10-20) 经典造句 66 0

三障:sān zh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指烦恼障、业障和报障。此为求解脱的三大障碍。《大智度论》卷五:“三障中,业力最大故,积集诸业,乃至千万劫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时不亡。”★佛教用语。指造成修行者不能脱离生死轮回的三种障碍,即业障、烦恼障、报障。业障指因贪恋世间而做的种种恶行,因没有出离世间的心,所以在未来将成为解脱的障碍;烦恼障指烦恼无能排遣成为障碍;报障指由于极坏的果报,如生在地狱,而不能修行。《成实论.卷八》:「经说:『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何者是耶?」

1、大梵深远观音:主破天道三障。

2、若是念佛三昧遍治一切遍治三毒遍治三障。

3、彼优婆塞亦断三障及贪嗔痴。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4、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此三者之惑障粗细虽有不同,然本体实为一。

5、未证最高佛果以前,不论是什么程度的人,三障皆未消除,只是轻重不同,佛法行者礼忏,当以净除三障为唯一目的,这是时刻要紧记住的!

6、真能忏除三障,是为忏法大

7、弟子某等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皈命忏悔。

8、这又有离过(即离惑、业、苦)成德(称性修行),和显发性上尘沙功德妙用,即是与展转枝末的三障相对的。左右二手上作说法印,是表此尊于六观音中,主要以度化人道为主,他能破除三障,示现三眼之智,来说法利生。

9、以此三昧治三障。

10、业、三学业、三断业、身受心受业、三障业、最大破僧罪、最大果报等问题。

11、三惑又云三障,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

12、准提佛母中央双手作说法印,为破人道贪瞠痴三障,说法利生,教人学法,令证三身果位。

13、以此三昧治三毒三障。

14、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15、如上所述,作日想观时可能出现黑、黄、白三色云(障碍),是为‘日观三障’。

16、阎浮提人三障重故。

17、最后,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18、大光普照观音:主破阿修罗道三障。

19、金刚部是佛的智慧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三障,故比作金,即左方金刚手院,除盖障院等,属大智德。

20、’又云:‘此一愿文,大章有六:一曰、发菩提心,二曰、忏悔三障,三曰、立四弘誓,四曰、求生净土,五曰、回入娑婆,六曰、总申回向。

21、绕佛后归本位,先念《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22、所以立此三德者,(1)对烦恼、业因、苦报等三障故;(2)对福、智、报三因故。

23、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业障,不宜把业障

24、其主要曲目有《大开门》、《小开门》、《上红楼》、《豆叶黄》、《罗溪》、《打银枪》、《鬼推磨》、《王昭君》、《朝天子》、《对美人》、《粉红莲》、《秋寄生》、《杨枝净水》、《三皈赞》、《关调》、《老引令》、《深更担水》、《海底捞明月》、《刮地风》、《三九拍(一)》、《三九拍(二)》、《上山龙、下山虎》、《双九拍》、《柳叶景》、《小八拍》、《龙虎调十一拍》、《节节楼》、《刘汉韵讨金钱(八股头)》、《四拍》、《放牛娃》、《罗刹利》、《闹天宫》、《菩萨扫殿》、《吟灵乞时》、《十从恩》、《东方赞》、《三瑕鼓》(又名《三霞鼓》)、《炉香乍热香赞》、《赞佛谒》、《莲池赞》、《戒定真香赞》、《愿消三障偈》、《吉祥会启赞》、《四生登于宝地赞佛偈》、《乐帮教主赞》、《佛赞广大感应无差送圣赞》、《南海赞》、《佛光主照本命元辰赞偈》、《浴佛赞》、《大弥陀赞》、《称三圣号》、《回向偈》、《药师佛赞》、《忏悔文赞》、《甘露王》、《赞礼西方》、《大慈菩萨发愿偈》、《供天功德回向偈》、《香花灯涂果赞》、《佛宝赞》、《释迦赞》、《药师教主琉璃王赞》等。

25、彼优婆塞善断三障。

26、本忏除能忏除三障,还可解冤释结,是为本忏法的另一殊胜功

27、狮子无畏观音:主破畜生道三障。

28、右第三手把剑,此剑乃智慧剑,降断三障四魔,除三毒五欲,故持此剑。

29、三惑又云三障,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因一心中具有此三惑,故必须修三观才能断三惑。

30、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名顿灭障。

31、更愿放生弟子○○等,三障蠲除,福慧增长,三学增明,行愿宏固,自修定慧,为度众生。

32、此三障之生,是由于自身的罪业显现而蔽障净心的对境。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名顿灭障。

33、本立三障四魔为境界

34、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

35、【三障】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

36、三障消除,五根成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