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诏:yìngzhào 基本解释:[accepttheemperor\'sorder]接受皇帝的诏命●详细解释:1.接受诏命。《后汉书·杜林传》:“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詔;唯林守慎,有召必至。”唐卢照邻《赠李荣道士》诗:“敷诚归上帝,应詔佐明君。”清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阮怀应詔,得入词苑。”2.魏晋以来称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三国魏曹植有《应诏》诗,唐杜审言有《望春亭侍游应诏》诗。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六十:“宣徽旋进新裁曲,学士争吟应詔诗。”3.古代官名。《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会应詔王道习自外至,帝问道习。”胡三省注:“应詔,犹汉之待詔也。”★◎应诏yìngzhào[accepttheemperor'sorder]接受皇帝的诏命
1、嘉靖三十四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555-1562年),他三次应诏率容美土兵出征,屡战屡捷,受到朱明王朝的嘉奖,特别是嘉靖三十八年,第二次奉诏抗倭,取得舟山之捷,在班师凯旋之日,总督胡宗宪为其“张筵饯送”,并赐犒军银一万七千两,田九霄坚辞不受,将银封贮于嘉兴府库,向朱明王朝再次提出“恢复祖职”的请求,他说:“土人效力疆场,犬马微劳,分所宜也,不敢受赏,但朝廷能念累世边臣,赐复洪武初年军民宣慰旧职,俾祖宗蒙德,子孙荷荣,于愿足矣。
2、南朝齐谢?《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河宗跃踢,海介夔?。
3、三十三年,应诏入京到南书房修书。
4、【沈约?应诏诗】推谷二崤道。
5、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一个“罪己诏”。晋、豫饥,应诏陈言,请罪己,并责臣工。
6、石应诏,他怎么敢对王爷如此,王爷毕竟是天家后裔,要审讯自有宗人府来过问,怎么轮得到他这个皇陵镇守太监!
7、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
8、是时,清王朝为巩固清廷统治,便极力收买拉拢汉人为其服务,曾多次下诏李二何应诏出山做官。
9、作者于宝佑四年的上半年被召为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样的教官),而在十一月罢官归里,“来路”尚记忆犹新,应诏而来时,一路青翠,至此则红叶满路了。
10、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作品如《诗经》中的《新台》、《相鼠》,现代的如臧克家的《生命的零度》等。
11、仅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
12、《尚书古文疏证》又载:尧为天子,先都晋阳,后迁于平阳。曾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
13、唐杨炯《奉和上元?宴应诏》:“深仁洽蛮徼,?乐周寰县。
14、陈献章只好称病,要求延期应诏。
15、初为道士,中年应诏举,为高唐尉。
16、《应诏陈言疏》:“嗣因发捻肇衅,饷需浩繁,始议推广捐例。
17、神思》:“淮南崇朝而赋骚,枚?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18、《上责躬应诏诗表》:“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
20、朝廷征集治河方案,绥和二年(公元前7),贾让应诏上书。
21、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玄塞隔阴戎,朱光分昧谷。
22、应诏言应上天非常之怒者,当有非常之举动,历陈致灾之由。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
23、宋楼钥《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丰储仓:所以为中都之备,一时欲
24、《咏雪应诏》诗:“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25、<应诏宴曲水作诗>》:“?魄双交,月气参变。中指极地气候(全年寒冷,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
26、周御王对这样的情况,非常的忧心,却一直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解决。《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周御穷辙迹,夏载历山川。
27、有《奉和上元?宴应诏》诗。
28、关于庄货头古寺院建造年代尚无定论,还没有找到有关古寺的文献记载,只是阅览明嘉靖志记有知矩寺在九门城内,公元674年(唐上元三年)建应诏四科举董行思为记。
29、《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三妨储隶,五尘朝黻。
30、蜀本、建安本无《应诏集》,麻沙本、吉州本兼载《志林》、杂说之类,不加考订。
31、时应诏者甚众,奕言最为剀切。
32、南朝齐王融《从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诗:“白日映丹羽,?霞文翠旃。
33、【出处】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
34、张应诏答曰:“确有物资十余担。
35、唐许敬宗《麦秋赋应诏》:“却冰纨于宝笥,屏珍簟于披香。
36、之召,奔赴西安,上《应诏进言,谨陈中兴十六策》,反对屈辱求和,建议“奋发自强,任贤才,修政事,明耻教战,运东南之财,练西北之兵,东向以恢复两京”。
37、不久汉廷任用尹珍为尚书丞郎,珍应诏出仕,官至荆州刺史。
38、知县庄应诏率兵固守,相持数月。
39、黄维等应诏编纂,张溥为序。
40、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41、《应诏统筹全局疏》:“是犹范人之形,有头目手足口舌身体,而独无心思,必至冥行?埴,颠倒狂瞀而后已。
42、其知名弟子有吕潜、杨应诏等。
43、宋叶适《应诏条奏六事》:“风流日以坠失,士俗日以颓败,宫无素望,人无定品。
44、夏旱,应诏上封事,曰:“言语方壅而导之使言,人心方郁而疏之使通,上既开不讳之门,下必有尽言之士,指陈政事之阙失,明言朝廷之是非。
45、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吾了。
46、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谨拜表并献诗二篇。
47、<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48、《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无人投状,本州再差官减定出?,限满又无人投状,依前再减出?。
49、《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长寿察书,龙楼回辔。
50、去冬,简以愚戆应诏上书,言涉不敬,罪当万死。
51、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诏,举家驰驿至京师。
52、的应诏奉和之作。
53、《应诏》诗:“将朝圣王,匪敢晏?,弭节长?,指日遄征。
54、今者海内多故,天子怒焉悯忧(2),特下明诏搜求才识宏达及九能之人、一艺之士(3),而应诏者寡。
55、年二十五,应诏参预译经。
56、公应诏论十一事,且指赦令倚阁二税为非。
57、时年24岁布衣猎人李畋应诏揭榜,借打猎用土铳原理,采用竹筒装入硝,爆驱逐山魈邪气,使皇上龙体康复,遂封李畋为爆竹祖师。
58、南朝齐谢?《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愿驰龙漠,饮马县旌。
59、南朝?宋?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帝晖膺顺动,清跸巡广廛。
60、《入隋侍宴应诏》中的诗句。
61、家庙,力争以为不可,因应诏上疏“愿陛下先定圣志”,条列八事,疏入,不报。
62、南朝梁沉约《天渊水鸟应诏赋》:“翠鬣紫缨之饰,丹冕绿襟之状。
63、《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伊思镐饮,每惟洛宴。
64、应诏论选举及
65、《攻?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66、大门忽然间被推开,几十名皂衣大汉簇拥着石应诏昂然而入。
67、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69、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70、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
71、南朝宋颜延之《应诏宴曲水诗》:“柔中渊映,芳猷兰秘。
72、【出处】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举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
73、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臣顷知杭州,又知颍州,今知扬州,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而欠籍不除,以至亏欠两税,走陷课利,农末皆病,公私并困。
74、宋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三:“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於都下者,几数千人。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
75、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预译经。
76、明?王世贞《应诏陈言疏》:“承列圣之贻范而丕显之,深仁厚泽,沦浃民志。
77、十八岁考取拔贡,隆庆四年(1570)应诏进京,尽友天下士,学日益博,考中京闱举人。
7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