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

爱造句 2年前 (2023-10-08) 新词造句 54 0

礼治:lǐzhì 基本解释:[theoperationofgovernmentthroughsocialinstitutions;ruleoftherites]以礼仪制度和道德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这是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详细解释: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礼制,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礼治lǐzhì[theoperationofgovernmentthroughsocialinstitutions;ruleoftherites]以礼仪制度和道德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这是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

1、据介绍,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和德礼治国的先驱,他毕生爱国、爱民,被称为亘古忠臣。

2、摘要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

3、兜礼治伤寒,跏跌端坐向蒲团,手握阴囊意要专,运气叩头三五遍,顿令寒疾立时安。

4、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巨大的变革,因而造成礼崩乐坏,暴露出以礼治国的危机。

5、不过,儒家虽然维护“礼治”,却对周礼有所修正,要求“尊贤使能”、礼下庶人。

6、前者强调以家庭礼治为核心约束卑幼之辈,后者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前者但内容更为实际

7、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礼制的核心特征是等级差别,其礼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制与道德主义。

8、论礼治的现代转化问题

9、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但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西周指导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10、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11、虽然中国传统法文化也自有它的价值和可取之处,但是从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其与现代法治是冲突的,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法律普遍性平等性原则与“礼治”等级特殊性原则的冲突;法律至上原则与权力至上传统的冲突;程序正义观念与程序虚无观念的冲突;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与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的冲突。

12、《张深之正北西厢》原刻本传世极少,解放初杭州发现了一部,有清代鉴赏家陆士、王礼治藏印,一九五三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购,一九五四年移归浙江省博物馆珍藏。

13、犯罪存留养亲”、子孙不得违犯教令和不得别籍异财等,都是“礼治”思想的体现。

14、人们对权利的消极态度究其根源,无疑与悠长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相关,即传统的人治、礼治文化与权利意识是相抵触的。

15、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西周礼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6、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

17、车书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难以礼治。

18、你我都不可能摆脱时钟的束缚,彼此都已沦为社会这个时钟的齿轮,一旦少了齿轮,时钟就会出乱子。纵然自己渴望率性而为,周遭也不容许,我们虽然得到了安定,但失去自由也是不争的事实。东野圭吾1孔子希望通过“礼治”来使社会有序,寄希望于“仁人”“圣君”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19、明初推行“礼治”外交,力图构建以“天朝”为中心的“封贡”与“柔远”的外交格局,恢复汉唐以来长期中断了的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

20、论文有《周公称王与周初礼治??〈尚书、周书〉与〈逸周书〉新探》、《从新郑出土礼乐器论春秋史事与礼乐制度》、《略论“礼”与“仁”及大一统观??从孔子到韩愈历代大儒薪传之业》、《“礼坏乐崩”考释》、《论〈史记〉的礼治思想》、《汉代礼治的建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汉代统治者的意向与儒、道、释三教的关系??兼论王莽篡汉与儒家礼治的信仰危机》等。

21、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礼治”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2、先秦儒学与中国礼治社会

23、且俟贱躯略适,拟当稍尽为子之孝,遵礼治丧。

24、包括:礼治而非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独尊的政治文化传统、人的依赖关系状态下的本位主义、选拔社会下的官本位价值观;其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25、【邦礼】有关国家礼治之事。

26、荀子的礼治思想

image.png

2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等,则是孔子对建立在习惯法(“信”)基础上的“礼治”内容的维护。

28、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29、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

image.png

30、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31、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般认为从礼治开始,经过法治,然后到汉代有了比较成熟的“德主刑辅”这样一个过程。

32、通过强调“化性起伪”确立礼的本体地位,然后引法入礼、重建礼治社会,呈现出外王的一面。

33、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34、传统宗亲关系以长老统治、礼治、父权与夫权为中心、伦理本位等特征而著称。

35、五常市目前肉鸡养殖量近500万只,如有龙头企业拉动,饲养量还可迅速扩大,可以满足日屠宰10万只家禽生产线的需要。范仲淹的吏治思想、 “三苏”对礼治的推崇、王安石“大明法度”的社会思想以及朱熹“三纲五常”的社会控制思想等凸显了宋代士大夫社会控制思想的时代特点。

36、前者善用刑名之术、讲究立法契约,而后者则主张修齐治平,重礼治教化。

37、【评析】“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

38、墨家对儒家礼治学说的反动及其解析

39、沿着历史之流寻绎先人的思想遗迹,本文以时代的演进为序,对原始社会末期预防犯罪思想的源起、夏商两代以“天命” 、 “神权”为标榜的预防犯罪思想、西周时期以“德政” 、 “礼治”为重心的预防犯罪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以“诸说并存”表征的预防犯罪思想逐一进行了粗浅的论述。每个钟头都有吊唁及慰问的函电从各大洲各个地方纷至沓来。罗马教皇慨然恩准颁布教令:为了安慰那些从我们当中如此出乎意料地被召唤而去的虔诚的故人之灵,凡是隶属于教廷精神权威的主教管辖区,每座大教堂都应在同一时刻,由教区主教亲自专门举行一场追思已亡日弥撒。

40、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吗?

41、【评析】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人人皆知,但是,专门探索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的灵异节目,可就巴不得每次都在录影现场“看到鬼”,以丰富节目题材和内容。

42、从现有史料看,他是坚决反对“礼治”的先行者,“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43、它与子产铸刑鼎、邓析作竹刑一样,都是法家先驱者制定法律和将法令条文公诸于世的一种重大举措,这是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奴隶制的礼治的否定。

44、范仲淹的吏治思想、 “三苏”对礼治的推崇、王安石“大明法度”的社会思想以及朱熹“三纲五常”的社会控制思想等凸显了宋代士大夫社会控制思想的时代特点。

45、第3章探讨城市规范的形式,主要围绕有形城市规范和无形城市规范展开,并探讨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管理的“礼治”思想,即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按照城市规范进行治理的城市治理模式。

46、沿着历史之流寻绎先人的思想遗迹,本文以时代的演进为序,对原始社会末期预防犯罪思想的源起、夏商两代以“天命” 、 “神权”为标榜的预防犯罪思想、西周时期以“德政” 、 “礼治”为重心的预防犯罪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以“诸说并存”表征的预防犯罪思想逐一进行了粗浅的论述。

47、可以说,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德主刑辅、先教后诛、宽猛相济、刑罪相称等思想大都发端于周公。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