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凿痕:fǔzáohé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用斧凿削刻留下的痕迹。唐韩愈《调张籍》诗:“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2.比喻诗文刻意造作的痕迹。宋惠洪《冷斋夜话·诸葛亮刘伶陶潜李令伯文如肺腑中流出》:“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词》、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宋陈善《扪虱新话·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谢元暉曰:‘好诗圆美流畅如弹丸。’此所谓诗中有文也……观子美到夔州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易安《声声慢》词……后闋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文学报》1987.2.26:“全诗情随景移,开阖自如……又十分熨贴,没有斧凿之痕。”★比喻诗文绘画过于刻意经营,以致显得造作而不自然。唐.韩愈〈调张籍〉诗:「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1、质言之,北方山水偏于“知”,重在理性地传达形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故更强调“骨”,类于西方传统绘画中重素描的学院一派,因之王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的水墨画,仍熏染了“远树过于拙朴,务复细巧,翻更失真”的“笔胜于象”之病,正所谓“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者也;而江南山水偏于“觉”,重在感性地传达形象的意象和趣味,故更强调“肉”,类于西方传统绘画中重色彩的一派,正所谓“去斧凿痕而多变态”者也,“不见其墨污之迹”的王墨山水虽“谓奇也”,却因“不见笔踪”,难免招来“不谓之画”的批评。
2、宋曾巩《答葛蕴》诗:“远出笔墨畦,徒识斧凿痕。
3、《调张籍》中“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调张籍》:“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4、此联清新淡雅,用典精妙,不仅对仗工整,文辞雅致,而且巧妙地将程玉霜,荀令香师徒二人的姓名嵌镶进去而不露斧凿痕迹,让人拍案叫绝,引来一阵阵赞叹。
5、《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
6、押花葫芦又叫掐花、砑花葫芦,不同于一般的雕刻,雕刻是将葫芦的皮质刻去,而押花却没有刻损皮质,纹理的产生不见丝毫的斧凿痕迹。
7、她的嗓音与程砚秋酷似,无坤伶学程之斧凿痕迹,不但立音松弛,脑后音壮实,胸腔共鸣也极好。
8、据说,此妖女心智了得,能言善辩解,舌绽莲花,施展魅惑之术,却毫无斧凿痕,对各族大能以各种方式洗脑,将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9、滇游日记》:“石在亭前池中,高八尺,阔半之,玲珑透漏不瘦不肥,前后俱无斧凿痕,太湖之绝品也。
10、人的匠气到了无斧凿痕迹,有了与天比高的快感,会得到“巧夺天工”的美誉,倒是真正的天工,一定要露一手斧凿奇痕,才让人类看得上眼。林夕
11、二二:金真金,银真银,金银炼作紫金丹,自然无一斧凿痕。内服药可助康复,法当舒筋止痛,活血消肿,可选紫金丹,加味以为引。
12、比如包世臣对“魏体行书”的认识,是结构以侧取势,行笔以断为主,使笔道在流动中呈现出波澜起伏的形状,但没有彻底克服强调笔毫平铺,按多于提,筋骨不足,节奏婉弱的流弊;张裕钊以柔软的毛笔追求刀斧凿痕的方折效果,以抖笔、侧锋、侧刷等动作追求外方内圆的笔意,使线条缺少古朴浑厚、深沉博大的气魄;赵之谦的行书,拙朴雄强近于圆熟,豪迈奔放近于粗野,北碑书法在他的笔下变得温润灵巧,显现出向帖学靠拢的迹象,为后世所讥嘲;康有为扬碑抑帖,杀伐极端,尽管以平长弧线为基调,使转方圆兼备,线条粗壮厚实,但也有松散虚空、凝练紧迫不足的缺憾;李瑞清将篆隶、章草、汉简的结体用笔融入北碑,强调了线条运行间的滞涩与绞转,又暴露出刻意追求颤笔变化的弊端;沈曾植以碑入草,结体怪异,书风奇峭博丽,也难免有用笔荒疏不精的遗憾。
13、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14、本词笔意清刚秀逸,词中多翻用前人诗词成句机时浑化自然,不露斧凿痕迹。
15、(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
16、婉转绵密,繁则减除,简则添续,终而复始,死而复生,首尾贯穿,无斧凿痕,如元气周流一身者,章法也。
17、取实用器皿造壶,形似钿合,由二个扁圆体合成,中置以宽带凹凸线装饰,弥合制作中的斧凿痕迹,又贯通全壶切准题意,构筑甚妙。
18、前人袁克文曾在《虞初近志?巧工偶记》记载看见类似的一尊佛像,“子常不识一丁字,而雕刻绝精,尤擅佛像”,曾见黄杨雕佛一尊,“作仰天大笑状,神态如生,了无斧凿痕,其下以紫楠木雕一石座,玲珑突兀,宛然生成,座上以铁印钤‘朱子常’三字,字作楷文,颇为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