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缓

爱造句 2年前 (2023-09-28) 经典造句 44 0

医缓:yīhuǎ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春秋时秦国良医。《左传·成公十年》:“公(晋侯)疾病,求医於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2.泛指良医。唐温庭筠《上杜舍人启》:“陋容须托於媒扬,沉痼宜蠲於医缓。”元刘詵《霰雪和彭经历琦初》之一:“坐悯民瘼深,谁与觅医缓。”

1、元刘诜《霰雪和彭经历琦初》之一:“坐悯民瘼深,谁与觅医缓。

2、《左传?秦医缓和》“公疾病,求医于秦。

3、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

4、他曾说过:“医和、医缓,古圣以此自称。

5、秦桓公便亲自派遣医缓去为晋景公治病。

6、《左传》所记载的医和、医缓等人,即是当时专门以治病为职业的著名医生,而扁鹊则是这一历史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7、如《左传》记载,秦国名医医缓曾说:“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8、秦国的国君便派医缓来给他治病。

9、秦伯使(请,叫)医缓(一位医生名缓)为(治疗)之。

10、《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

11、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12、医缓、医和即其代表。

13、《秦医缓和》:公(晋侯)疾(通“急”的意思。

14、秦伯②使医缓③为之。

15、晋景公惊疑,遂特邀秦国名医会诊,医术高明的医缓诊视后,得出类似的结论。

16、医缓从早期医学的角度出的预后诊断,与“桑田巫”的鬼魂之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7、追溯“病入膏肓”典故的渊源,人们应该记住春秋时期这位著名的宫廷医家??医缓。

18、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告戒他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不少真正的职业医生,如医和、医缓、扁鹊等。

20、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

21、秦伯使医缓为之。

22、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

23、正如医缓所言,不久晋景公便昏厥、“未尝新麦”而死。

24、在医缓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显现为两个小童子。

25、病,求医于秦(秦医缓和)。

26、九天仙医缓缓道:“若是以全盛之期,我想短短几个时辰便可回去。

27、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

28、春秋秦国专职医生--医缓医缓赴晋出诊为晋景公诊病春秋时期,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誉。

29、据《春科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

30、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

31、《左传?秦医缓和》“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就是这种

32、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33、桑田与医缓的诊断是一致的。

34、随着历史的前进,医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医家,如医和、医缓、扁鹊等,特别是扁鹊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称为“带下医”。

35、医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他医术高超。

36、贾谊所说的脚掌反转不能行,是小小的毛病,这个病不治好,虽有名医和、名医缓也将不能治。

37、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

38、医缓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专职医生之一。

39、出处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40、医缓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专职医生之一,也是最早的宫廷医生的代表。

41、和缓是指医和与医缓二人,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由于其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42、未至(医生还没有到之前),公梦疾(梦见疾病)为(是)二竖子,曰:“彼(秦医缓和)良医(很有技术的医生)也。

43、医缓来到晋国,详细诊察了晋景公的病情后说:“病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

44、医缓到了晋国,为景公看过病后,便对他说:“你这病是不能治了。

45、很快会病死,医缓前往会诊,也认为景公病入膏肓不可治。

46、唐温庭筠《上杜舍人启》:“陋容须托於媒扬,沉痼宜蠲於医缓。自从医缓为晋景公诊病之后,“病入膏肓”就成为典故流传下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