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院

爱造句 2年前 (2023-09-15) 新词造句 53 0

史院:shǐyu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即史馆。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实录》例载拜相麻,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参见“史馆”。

1、温迪罕缔达,该习经史,以女直字出身,累官国史院编修官。

2、原十卷,今存卷五至卷十,有翰林国史院官书、稽瑞楼、铁琴铜剑楼等印。

3、元朝时期,在太史院设有“春官正兼夏官正”之官职,由通晓天文历算的学者担当,其中历有西域人、汉人、波斯人等,定员一人,掌管观测天象,计算历法,官秩正五品,辖下有南北日官等属员。

4、崇德元年五月,授内国史院学士

5、现庙中有据明代《永乐大典》所收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刘希孟撰《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载而立的唐维元和十四年韩愈的《祭界石神文》及元代刘希孟的《明贶庙记》碑文。

6、升国史院编修、起居注、管理六曹章奏。

7、唐至清皆置,隶司天监(台)、太史院或钦天监。

8、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照仿明制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

9、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

10、授婺源州同知,改余姚州,知会稽县事,迁高邮府推官,除国子助教,调翰林应奉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告辞。

11、国史院编修,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艺文监丞,曾参加编修辽、宋、金三史。

12、闻有仁庙已前,赐史院官砚多是。

13、《答赵内翰书》:“足下语论,众所瞻望。张端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

14、顺治九年(1652),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

15、天聪十年三月初六日,文馆改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亦称内三院。

image.png

16、哀宗正大间在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17、后至元六年(1340)参预逐权臣伯颜之谋,以功超授奉议大夫太史院判官,继升同佥院事。

18、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19、累迁国史院侍读学士,擢礼部侍郎。

20、迁军器监兼工部郎官,转朝奉大夫,又迁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转朝散大夫。

21、元代在此设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史院,简称台察院。

22、既而以累朝故事有未备者,请以翰林国史院修祖宗实录时百司所具事迹参订。

23、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状元、翰林国史院修撰宋本弟。

24、自官学生授内院笔帖式,擢国史院侍读。

25、13岁便到广州先施公司天台全女班(剧团)演戏。唐至清皆置,隶司天台(监)、太史院或钦天监。

26、授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君(马祖谦)赋质清美,异于常儿。

27、因卢挚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艺文监丞,曾参加编修辽、宋、金三史。

28、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29、周祚又入朝辅理政务,改内国史院大学士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30、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

31、子崇礼,授应奉翰林文字、从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32、据记载,宋咸淳四年(1268年),歙人、国史院编校吴龙翰,歙人、景定进士鲍云龙,歙人、文士宋复一等三人,于秋冬之际,自带干粮,费时三天,涉足丹崖,登上了莲花峰峰顶。

33、元初,集贤书院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

34、元廷任其为国史院典籍官,未之任,“旅寓鄞之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⒂,撰写戏文《琵琶记》。

35、书中钤有元代“翰林国史院官书”长方朱印。

36、教授,后召为太史院校书郎。

37、国史院为清初内三院之一,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等。

38、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39、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40、补为承奉班祗候、国史院书写。

image.png

41、后调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诏、兼国史院编修官,升翰林直学士。

42、以县令进为国史院编修官,预修《宣宗实录》,曾奉使夏国,归为平凉府判官,转延州刺史。

43、原十卷,今存卷一至卷五,有翰林国史院官书、平江黄氏图书、稽瑞楼、铁琴铜剑楼等印。

44、824人宋司天监太史局天文院;司天监太史局令辽司天监;太史令金司天台;提点司天监元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太史院;提点司天监太史院史。

45、寻召为太史院主事,复辞不赴。

46、三月,调内国史院大学士,命班位禄秩从满洲大学士例。

47、时崇简方任国史院学士,上曰:“父子同官,古今所罕。

48、欧阳修:《归田录》引谢绛之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49、称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50、东廊大庆殿东偏门,西廊中书、门下后省,次修国史院,次南向小角门,正对文德殿(常朝殿也)。

51、宋咸淳四年(1268年),歙县人,国史院编校吴龙翰,歙人、景定进士鲍云龙,歙人、文士宋复一等三人,于秋冬之际,自带干粮,费时三天,始登峰顶。

52、二年,以翰林院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

53、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54、朝廷征程矩末为翰林学士,程便将揭?斯带到元大都伶北京,京城不少名流都争与之交往,延?元年(1314),揭?斯以李孟等大臣推荐,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历翰林应奉、奎章阁授经郎、艺文监丞,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升翰林侍讲学士,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任命揭?斯为总裁官。

55、后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清朝入关后,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

56、二十七日,宣一甲集贤修撰承务郎笃列图等上表谢恩,翼事执于中书省,遂赐恩荣宴于翰林国史院,押宴官中书左丞翰元善,诸国子监释菜于先圣先师,题名于国子监。

57、同年,汉人南人榜(左榜)吴裕为榜眼、张守正为探花,授集贤兼国史院编修。考中的名单,蒙古人、色目人列一榜叫“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叫“左榜”。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