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调:zūdià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租和调。古代的税制。《后汉书·明帝纪》:“赦陇西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北史·魏纪五·孝武帝》:“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唐寒山《诗》之七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明李东阳《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充国屯田长在汉,士安租调总归唐。”参见“租庸调”。
2、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
3、四年之中,供给运漕,凡诸征发租调百役,皆有稽停,而不以军兴论,至于伯也,何独明之?
4、当郡县有水旱时,奥敦希恺必力请蠲租调,民众皆信赖他。
5、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
6、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7、元嘉四年,大使巡行天下,散骑常侍袁愉表其淳行,文帝嘉之,敕榜表门闾,蠲其租调,改所居独枫里为孝行焉。
8、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9、由于杂徭具有地方性和临时性,不仅各州各县的服役项目不尽相同,一州一县每年也不尽相同,均由地方随事支配。但受田先后?租调?地税的蠲免?正役和杂徭征发的先后?卫士?征人的拣点?租调送交的远近?则都是以户等的高低为依据的。
10、牵招交给当地百姓作战阵法,又上表恢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于远处侦查。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占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
11、这时所谓土户,一般指在本土受田纳租调和服役的均田民。
12、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
13、可起太建已来讫八年流移叛户所带租调,七年八年叛义丁、五年讫八年叛军丁、六年七年逋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等,五年讫七年逋赀绢,皆悉原之。
14、王玄谟针对过去各郡县辖境杂乱无章的状况,整顿合并侨置郡县,并加强管理:他还针对一些百姓不愿注籍,想借比逃脱纳税的情况,就实行九品混通的租调制。
15、然后一户作一总计?分类统计各色课口?不课口?各色应交纳租调数。
16、’”《晋书?刘隗传》:“凡诸徵发租调百役,皆有稽停。
17、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18、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终母年。
19、租庸使元载认为江淮地区虽经刘展兵乱,但其民比诸道仍较富有,于是就按籍总八年租调之违负及逋逃者,计其大略而征之。
20、闰月乙未,诏遣十二使巡行水潦州,免其租调。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