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方鲍参堂长赴美国参加美以美会环球总议会,其间又劝募柯琳?约翰逊女士捐资兴学,遂于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Carolyn Johnson Memorlol”(柯琳?约翰逊纪念堂),建筑面积922.3平方米,同时还建成膳厅、浴房、围墙等。
2、摘要清代修史机构的设置及发展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即天命到康熙初年的起始阶段、康熙初年到雍正末年的发展阶段、乾隆、嘉庆年间的完善阶段、道光至宣统时期的衰落阶段。
3、画上钤有清人耿昭忠、乾隆帝、宣统帝等收藏印多方。
4、京剧艺人王鸿寿(三麻子)筹资创办,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910年1月3日)开演。红净蔡荣贵由津初入京,在广德楼登台,绿袍戏外兼演武生,与王鸿寿为同时人物。
5、六宣统时期,为挽救财政危机,清廷下决心将西方预算制度移植中土。
6、至宣统,共领九府、三直隶厅、七直隶州、一厅、四州、七十九县。
7、载沣之子、3岁的溥仪(宣统帝)继位。
8、宣统二年(1910)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王道士又私藏若干。《西方赞》录载于晚近在敦煌石室发见的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简称《广法事赞》)卷下写本中。
9、溥任,宣统帝溥仪之弟。
10、宣统帝即位后,摄政王载沣监国,重兴轮讲的典制。
11、庞裕洲(1910~2007)字玉舟,又字雨舟,河北蠡县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
12、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
13、清乾隆年间称廊房头条胡同,宣统时改今称。
14、陶村的儒琴堂昆剧坐唱班,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
15、宣统元年(1909),考取法官,任京师地方审判厅民庭推事兼邮传部录事,江西省咨议局议员。
16、越二年(1648),又以军功升武英营副总,及(李)定国与(孙)可望战,复投营总”(宣统《宁州志宁州土宫考》)。
17、光绪三十四年上任即1908年,光绪帝在位最后一年,而市志记载,宣统元年知县又为另一人名,由此判断蒋航任知县的任期不足一年即为1908年这一年,由此推断这怀橘名区四个字应该是蒋航于1908年身为知县时所题,距今已有98年历史!
18、至宣统中领九府、五直隶厅、四直隶州、三州、六十四县。
19、宣统元年正月,上尊谥如上。
20、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任议员。
21、1910年(宣统二年),顾言等在闵行筹创上海县中等农业学堂,宗坚受聘为经理。
22、清王朝以宣统皇帝逊位而告终,故称“逊清”。
23、陆润庠出任弼德院院长,还充任毓庆宫授读,教宣统皇帝读书。
24、然而水北阁的藏书虽然避免了被火烧、虫蛀的天灾,却躲不过人祸,时隔三十八年之后,全部藏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尽售于上海书贾,少量流入宁波藏家之手,如藏书楼伏跗室就收集了大量古烟屿楼藏书,其中徐时栋撰写的《逸汤誓考》初稿、二稿、三稿和定稿,就极为珍贵,另处,像朱氏“别宥斋”、杨氏“清防阁”、董氏“六一山房”、孙氏“蜗寄庐”等等藏书楼均有收藏。
25、宣统三年,任奕?内阁弼德院参议。
26、仿佛宣统皇帝的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月楼则应视作承祧二奎、长庚。
27、清宣统三年(1911)梁镜清毅然将三只渔船变卖,所得之款悉数资助孙中山辛亥革命。
28、宣统改元,调充热河练军统领。
29、1911年(宣统三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
30、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连载有少林宗法一文。此人是云舞阳的妻子牟宝珠青梅竹马的恋人石天铎。
31、经初步考察,发现墓葬遗址有三处,其中两座分别是清朝光绪和宣统年间所立。
32、宣统二年(1910)病发,曾四上奏折辞官,均被“温谕慰留”。
33、三十四年十月,宣统帝尊封为皇考瑜皇贵妃。
34、清宣统三年(1911年),卓克基土司绝嗣,因卓克基土妇与瓦寺土妇是亲姐妹,遂请瓦寺土司之子索观瀛到卓土上门(入赘)为继,定约索稍长即正式继位。
35、茫茫尘世,或许谁也难以料想,一声啼哭,爱新觉罗?溥仪悄然在两代醇亲王的“潜龙邸”降生,成了承继清朝二百七十多年大统的“宣统皇帝”。
36、从游记而修方志,有《西湖灵峰寺志》4卷、《莫干山志》13卷、《西溪秋雪庵志》4卷,而规模较大的是民国初里人议修镇志,周湘龄主其事,于民国11年(1922)刻印《南浔志》60卷,附《南林缬秀录》一卷,继《汪志》后范围和内容更为充实,惟断年为宣统之末。
37、逊清宣统帝降哀“朕以冲龄,钦奉皇祖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
38、宣统三年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
39、李玺先天走,次日云南绅耆推选500人进京,诣阙保奏挽留。宣统间绅耆李长柱重修,民国初,邑绅杨凤书等相继重修。
40、宣统二年(1909),在私熟还相当盛行的时代,陈宗彝等四士绅发起创办“同文小学”,散播现代文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41、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驻藏川军哗变,后经谈判,川军缴械,由藏方发给路费,由印度返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