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zhàolìng 基本解释:[imperialdecree]文体名。古代帝王、太后、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详细解释:1.号令。《韩非子·初见秦》:“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詔令天下。”2.皇帝发布命令。《史记·萧相国世家》:“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詔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絶者数矣。”《后汉书·郭躬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詔令不及,皆当重论。”3.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新唐书·百官志一》:“而文书詔令,则中书舍人掌之。”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鲁迅《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诏令zhàolìng[imperialdecree]文体名。古代帝王、太后、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皇帝的命令。《韩非子.初见秦》:「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又诏令太医院有名医人数个,到寓诊视。」也作「诏敕」。文体名。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通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等。
1、诏令本路诸司,相度条具。
2、成帝诏令校尉傅刚率一千射士前往逐捕,历时一年毫无所得。
3、王安石在南宋的身后名誉地位较低,官方多次诏令贬斥。
4、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
5、启人乃扈从入塞至定襄,诏令归蕃。
6、【释义】:1.谓帝王在诏令或奏章上用印画可。
7、王溥仕於五代?後周时居相位?谙熟五代典章文物?编撰此书时又大量摘引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奏议?故史料较後出的新旧《五代史》翔实。
8、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诏令全国各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9、正如《后汉书》顺桓二帝诏令所云:“诏书连下,分明恳恻,而在所玩习”,“疑郡县
10、⑥圣谟:指皇帝的诏令旨意。
11、诏令日下,百举维新,诚意谆恳,明旨峻切,料所有新政诏书,虽未推行,德人闻之,便当退舍。
12、并诏令寺内增设译经院,成为官设译经机构,它是我国最早的官方译经机构之一。
13、当时,“凡大诏令悉秉镫视草。
14、唐、宋任免宰相、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学士以麻纸书写皇帝诏令,在朝廷宣布,称宣麻。
15、诏令赠给侍中、太子少傅的官衔。
16、史部: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17、库内档案材料十分庞杂,有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试卷以及清初由盛京移来的旧档、部分明末档案等,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珍贵资料。
18、公元前7年是西汉绥和二年,这一年三月汉成帝暴死,皇太子刘欣嗣位,是为孝哀皇帝;哀帝即位诏令废除任子令;王莽罢职归家;九月,京师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19、汉代定策书为诏令文书之一,为教令于上,驱策诸下之意。
20、他著作甚丰,朝廷文札、诏令多出其手,宋真宗多次称赞他为“好学的长者”。
21、形成特色教育,实施尊重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实施民主教育,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实施互动式网络教学,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苏舜钦不顾当时不准“越职言事”的诏令,毅然再次上书,希望仁宗“讲求嘉言,革去时弊”,并提出两条建议:第一条,要求皇帝勤于政事,不要沉湎燕乐,滥施赏罚;第二条,要善择贤才,对辅臣、谏官、御吏等官职的任命尤应慎重,使
22、诏令各州郡修复校舍,召集生徒。
23、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十月断绝”诏令中举的黑褐地白花衣服及蓝黄紫地撮晕花样,都明指染缬。
24、当克雷欧出现时,合唱着急地催促《快把神谕告诉我们》。宗正因有亲戚的关系,先进见吴王,谕告吴王跪拜接受诏令。
25、三月入境,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
26、章仇兼琼立刻派出一百名身体健壮的人,还有五十名兵士,跟着小童进山,要去传达皇帝的诏令。
27、景德初,以家贫,乞典郡江左,诏令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28、贤妃燕氏器怀明淑,志识诏令,地惟轩冕之华,德备言容之美。
29、敦煌市博物馆藏的两件清代诏令
30、本书描述了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儿建文帝皇位的史实,充分肯定了他放宽海禁、迁都北京、诏令郑和出使西洋、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功绩,也揭示了他残暴杀戮、重用宦官、好大喜功等性格缺陷与历史局限性。
31、在他即位最初四年里,相继诏令设置或改善了“安济坊”、“居养院”、“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和医疗机构;他重视民间的医药卫生,并自撰及主编医书。
32、至宛,诏令过家上冢,赐谷二万斛。
33、许慎.【东汉】许慎公,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许慎公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卅年甲寅(公元五四年),考:“汉书食货志”记载:“八岁入学开蒙,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学二年字书之后“始研诵读,诗经、论语、孝经”接诵续着“春秋、左传、易经、书经、礼记以及诸子著作”融会贯通,性淳笃,少博学经籍,精通文字,二十仕为郡功曹;孝章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十二月,孝武帝好儒术诏令“选举良才,为治政之本”许慎品德才学兼优,政绩突异,会试应选,年三十被举孝廉。
34、哀帝听从祖母傅氏的话,下诏令御史丁玄处理此事。
35、虽然对诏令照例进行审议并署名,但较少行使封驳职权。
36、景德四年(1007)四月,真宗诏令三司取中等之数立为酒课定额,京师及各地严格按照执行,不得再行增课。
37、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
38、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性,允许民间买卖爵位。、太行空中画廊森水村、太平猴山、宝水民俗村、大黑林山,花台风景区、东村次生林和大草甸,是北京距离最长、风景最佳、海拔高度和地貌变化最大的公交线路;该路线同样适合自驾和徒步旅行。
39、忽必烈为了纪念慈忍和尚,诏令武昌洪山禅寺,在寺内后山建“灵济”塔。
40、诏令以原官品级录用,发湖广军前。
41、李氏奏请按劾,诏令三司诘之。
42、除了限田,限奴婢令之外,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诏令,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
43、廷臣皆惊惶,独杰夷然自若,以为易事,帝诏令杰伴驾南征,果旬日克定。
44、嘉庆二年,紫禁城内昭仁殿所藏429部典籍因失火全部焚毁,当时身为太上皇的乾隆诏令重建昭仁殿,“天禄琳琅”重汇善本664部。
45、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46、不久以本官的身份兼任知制诰(为起草诏令画行),淳化二年,被召入作翰林学士。
47、简文内容主要有:朝廷诏书、律令、公文、通告、各种邮书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史无记载的记有各种诏令、地方政府公文内容的简牍的发现。
48、因为武威将军复置时“代殿中将军之任”,而后者“朝会宴飨,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是月,北魏遣行台尚书元孚,携带“白虎幡”(传达帝王诏令的凭据)前往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二镇间,慰问归附北魏的柔然汗国可汗阿那瑰。
49、诏令严守济木萨,援未至而哈密、奇台相继沦失。
50、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
51、周世宗大悦,诏令述文,以示嘉宠.屏盗碑为高浮雕螭首,首高116厘米,上雕8龙盘绕,龙首对称下垂于左右两侧,瞠目张牙,舞牙拱珠,额间篆书“大周任史君屏盗之碑”3行9字。
52、宝?四年,理宗又颁布诏令,要求天下诸州广设慈幼局。
53、上以贤难归,诏令贤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贤庐,若吏妻子居官寺舍。
54、每诏令议义,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