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忿窒欲

爱造句 2年前 (2023-09-03) 句子大全 102 0

惩忿窒欲:chéngfènzhìy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谓克制愤怒,杜塞情欲。《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孔颖达疏:“君子以法此损道惩止忿怒,窒塞情慾……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愿陛下思惟所见,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断,惩忿窒欲,事依礼制。”明唐顺之《<明道语略>序》:“不寝不食而非助也;不睹不闻而非忘也;惩忿窒欲而未尝损也。”亦作“惩忿窒慾”。《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如今听在下説一文钱小小的故事,列位看官们各宜警醒,惩忿窒慾,且休望超凡入道,也是保身保家的正理。”亦省作“惩窒”。宋朱熹《感尚子平事》诗:“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餘生。”明高攀龙《答陈似木书》之三:“即如忿欲,习于惩窒,惩窒过二三次,便省力,便有味。”见“惩忿窒欲”。★  惩忿窒欲是平息忿怒、抑制情慾之意。语见〔周易.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按损卦卦体,上为艮卦,下为兑卦。〔说卦〕云:「艮为山,兑为泽。」山高泽深,下愈深而上必愈高,损卦之卦义,即损兑泽之土,以益民山之高,山高水深各得其宜。而泽在山下,其水气又可上通于山,滋生雨露,湿润草木,供给山中动植物水源,使环山生物蕃衍不息,君子应记取损卦之「损下益上」的哲理。  君子遇有羞辱或不平之事,依人之常性,发为忿怒反击,但攻击对方,固可消除自己之气愤,似乎有「益」于己。但「益」的反面就是「损」,因反击必然又加重对方攻击的冲动,终致招来灾祸。若君子能惩忿,「惩」是损,「忿」是所应损。把忿怒抑制下来,不再增加原来攻击的力量,又表现出容忍的气度,增进了自身的德业,反而得益。窒欲亦然,「窒」是损,「欲」是所当损,人有七情六慾,放弃常人情慾之乐,虽有所损,但此损正有益于人格修养。  总之,惩忿窒欲一辞,仅从字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从损卦的「损下益上」哲理探讨,即是「损」是有所失,然而因有失而有得,如果所得的是有意义的,那麽因失而得的「失」就不算是失了。--作者:傅元龙★6造句释义惩,阻止。窒,压抑。形容人修养功夫极高,能克制愤怒,抑止情欲。出处东汉班固白虎通礼乐:「瑟者,啬也,闲也,所以惩忿窒欲,正人之德也。」翻译庄严的意思就是收敛,就是要防范。是用来平息忿恨,克制情欲,端正个人品德的。近义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反义不平则鸣恼羞成怒造句国难当前,人人皆因惩忿窒欲,一切以国家利益为想。★语出《易经.损卦.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遏止忿怒,窒塞情慾。《清史稿.卷三七六.辛从益传》:「陈官俊在学政任,不能远色避嫌,惩忿窒欲,性行之驳,器识之褊,不宜仍居授读之任。」目录

1、刘处玄注称:“惩忿窒欲,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人。

2、以净明忠孝为基,不离日用人事而实践之,惩忿窒欲,则心火下降,肾水上腾,不期长生而自然长生成仙;又称以净明忠孝治内,为施行祈禳炼度等净明道法之根本。“惩忿窒欲”,语出《周易?损》,“象曰:山下有泽,君子以惩忿窒欲”,意思是有了水泽的低注,才能对比出山体的高大,而君子看到这种现象之后,就要戒止愤怒,节制欲望。

3、若不注意于惩忿窒欲,闲邪存诚,即外感亦不易治。

4、阐释为:“净明教中所谓真人者,非谓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

5、经查,其时在镇海任水师统制戍守在镇海的正是名叫冯枋者,至此,摩崖石刻“惩忿窒欲”是谁写的问题终于搞清了。

6、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是人们达到良知的途径。

7、养生之道,莫大于惩忿窒欲,多动少食。

8、他认为,“诚”原于乾元,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君子“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能达到诚的境界。

9、《通书》中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10、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11、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意思是: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

12、他提出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主张,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13、吾知节性防淫惩忿窒欲之中自实践。

14、君子应该惩忿窒欲,切不可存有物欲之心。

15、其说与刘玉略同,而特重惩忿窒欲,认为?人“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人”。

16、惩忿窒欲,其象为损,得力在一忍字。

17、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18、在其所著《神仙可学论》中,谓“远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认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远”,“惩忿窒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以摄生为务”,“虚凝淡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表里兼济,形神俱超,就能“挥翼于丹霄之上”,成为神仙。

19、沿岩前行,自西向东,无名氏的“惩忿窒欲、进德修业”8个0.8米见方的大字跃然人目,篆书苍劲有力、圆润流畅。

20、284.为什么说损卦中蕴涵着“惩忿窒欲”的智慧?

21、陈官俊在学政任,不能远色避嫌,惩忿窒欲,性行之驳,器识之褊,不宜仍居授读之任。充分利

22、上曰:“君子惩忿窒欲,此语宜详思。

23、《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4、对照摩崖石刻“惩忿窒欲”的不羁风格,似乎不乏某种相似之处,这就容易使人相信摩崖石刻“惩忿窒欲”的书家便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了。

25、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26、若惩忿窒欲之人,又深居简出,时服此膏,亦可以擅其天年矣。

27、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清净真人》:“古圣贤惩忿窒欲四字,决定离他不得。

28、其要诀为惩忿窒欲、虚寂恒诚;扫除后天之习染,独露先天之真体;使识神退位,元神呈现;息断俗缘,退藏于密。

29、养空栖无,惩忿窒欲。

30、倡言净明,教人清心寡欲,心不为物欲所动,惩忿窒欲,息灭仇恨和非分希求。

31、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32、《白鹿洞书院揭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33、宋代以来,梓荫山麓东边峭壁上刻有“惩忿窒欲”四个大字,呈田字形,每个字各大四尺,虽然几近千年之久,却一直非常完好,不曾风化剥蚀。

34、岩前有无名氏的“惩忿窒欲、进德修业”8个0.8米见方的大字,篆书苍劲有力、圆润流畅。

35、君子以惩忿窒欲。

36、陈官俊在学政任,不能远色避嫌,惩忿窒欲,性行之驳,器识之褊,不宜仍居授读之任。

37、先是全祖望提出质疑,再是受其启发,嘉庆年间镇海贡生胡澧也表示疑惑,他为此经常在梓荫山麓徘徊,虽然在摩崖石刻“惩忿窒欲”下面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文字的迹象,但实在无法辨认。

38、谓真忠至孝之道,可概括为三十字:“惩忿窒欲,明理不昧心天;纤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必犯禁空之丑”。

39、【原文】“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image.p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