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

爱造句 2年前 (2023-09-01) 新词造句 62 0

赤口:chì kǒ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谓谗毁者之口。 唐 李翱 《准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宋 陆游 《养生》诗:“忠言何啻千金药,赤口能烧万里城。”2. 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宋 储泳 《祛疑说》:“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讼。” 宋 陆游 《己未重五》诗:“安用丹书禳赤口,风波虽恶不关身。”3. 见“ 赤口日 ”。

1、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

2、不止,便赤口干,强阳不痿并忌之。

3、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4、宋吴自牧《梦粱录?五月》:“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

5、《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月之中,有月忌、龙禁、杨公忌、瘟星、天地凶败、天乙绝气、长短星、空亡、赤口、天休废……等日。杨公忌日”又称为“杨公十三忌”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6、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

7、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由于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8、表现为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9、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

10、赤口日指每年农历正月初三。

11、较为通行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12、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13、【方剂主治】麻症壮热寒热,眼赤口疮,心胸躁闷,咽干多渴。

14、[唱]来日不空亡,没相妨,天生壬申癸酉全家旺,不比那长星赤口要堤防。

15、赤口”本来指善于进谗言诋毁别人的小人之口,比如陆游有诗“赤口能烧万里城”,后来就把主口舌争讼的恶神称作“赤口”或“赤口白舌”。

16、古时的定城人正月初三赤口日不串门不拜年,全家团聚吃菜包饭,有拢住家财不流失之寓意。

17、释义:(3).见“赤口日”。

18、艾人祖籍在广西防城县五洞地区,通用客家话,事实上是客家人,是越南华族的一支。”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

19、不同地方于赤口日有不同的习俗:清代期间,闽南人有“出郊展墓”的习俗,即到祖坟祭祀;在香港,不少人会到车公庙祈福,亦有人会到郊外远足或参与赛马活动。

20、《准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21、【出处】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22、《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23、chìkǒu-dúshé〖sharptongue〗极言诋毁的狠毒月食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24、初一小吉,初二空亡,初三大安,初四留连,初五速喜,初六赤口,初七小吉,初八空亡,初九大安,初十就落位“留连”。

25、大则官符,小则口舌,是有赤口白舌之神以主之,凡诸动作兴举,出入起居,不知避忌。

26、心火亢盛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为: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疼痛

27、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天生壬申癸酉全家旺,不比那长星赤口要提防。

28、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

29、宋陆泳《吴下田家志》:“交易忌破日,又忌赤口日。

30、《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31、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齿下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