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知:shěnz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后汉书·冯衍传上》:“永衍审知更始已殁,乃共罢兵,幅巾降於河内。”唐韩愈《答杨子书》:“审知足下之才,充其容也。”清姚鼐《宋双忠祠碑文》:“昔蜀汉霍弋罗宪据郡不降魏,及审知后主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1、十国时王审知割据称帝,国号闽,每年开科取明经进士,称为秋堂。
2、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个时代的民俗事象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原貌,审知四方风俗的范成大在“三录”中描绘了南宋四极之地的多样风土人情。
3、唐大历七年(772年),李椅始建学宫,五代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间改为孔庙。
4、王审知还注意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培养福建有才学的人。
5、后梁贞明五年,闽王审知梦梵僧数百,奕奕有光。
6、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
7、出处: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
8、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
9、光启元年(885年)8月,自从河南南下的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审口、王审知)所率领的义军平定泉州之后,相传每年入秋,东石古察的上空就会飞来一种神鸟,所见之人,民者平步青云,吏者青史传名。

10、唐大历七年(772年),始建学宫,五代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间改为孔子庙。
11、黄滔审时度势,以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眼光,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
12、开元通宝:十国闽王审知(公元907??925年)铸。
13、清唐甄《潜书?审知》:“苟有其遇,虽偏才曲智,亦得凭风顺流以就功名。
14、春秋》传审知共二十八子,部分子女失传。
15、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辨以根之。
16、乾宁四年,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泊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
17、审知为人状儿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
18、唐天?(905~907)中,王审知以威武军节度使守福州,向唐朝廷称臣,又能谦恭下士,善用人谋,大有众望,朝士知时,多投审知门下,审知亦无不加礼。
19、王审知一直没有称帝,有人劝他,他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也不做闭门天子。
20、第一次是在东晋“永嘉之乱”时,所谓“八姓入闽”,史称为“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在唐末王审知入闽,立国于福州,不少中原人士相率来依附,所谓“十八姓从王”。
21、闽侯县上街新洲金姓本是少昊金天民之后,世居金兆,后其分支散居四方,而迁居闽地的始祖是金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彭城随王审知入闽。
22、王审知不管朱温怎么想,一直对朱温称臣纳贡。
23、王审知入闽后,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权,奉行崇佛政策,于乾宁元年(894年)迎回义存,大加礼遇,还时常迎请义存住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谈经说法。
24、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河南固始县王潮、王审知乖乱起兵,带领大批人马南下入闽,占据了福建全境,不久,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25、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26、王审知夫妇原葬于凤池山。
27、虽贾之说无明证,各以其意断,不可审知。
28、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番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
29、邹勇夫字愈,生于唐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年轻时,即知兵书,善骑射,僖宗时,全国各地藩镇割据、混战,农民纷纷起义,他在这时参加了以王绪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为军校,并随之南下,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他素推崇王朝、王审知兄弟,在擒囚王绪、拥立王朝、取泉州、入福州和统一福建的筹划和战斗巾卓著功勋,并始终无二心而深得“二王”的器重,让其参赞军政大机,倚之如左右膀,乾宁四年底(897年初),王朝去世,审知接任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勇夫积极支持审知宁为封疆大臣而不称王和治理好本境的正确主张,唐天佑四年(907年,即梁开平元年),朱温纂唐称帝,这时,各地藩镇先后称王自立,王审知的僚属中也多有拥立意,勇夫则向审知敷陈利害,认为境内末靖,民力尚薄,且吴(杨行密)、吴越(钱)、南汉(刘隐)在无强大外力支持下,都有乘机侵闽的可能,因此力主对外奉梁正朔,对内继续厉行“保境息民”政策,以臻于不败之地,建立稳固的基业。
30、从以上奉祀的神祗和楹联牌匾的内容看,越王宫是属于越王勾践信仰的,但闽是古越族故地,五代中原板荡士族南迁,王审知入闽也称闽越王,是一疑也。
31、闽王王审知派人到宁德请黄岳去福州做官,黄岳不从,投身栖云潭。
32、的祖籍地,里面主奉保生大帝,后殿供奉白礁祖先王审知。
33、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
34、蔡州刺史府,一片莺歌燕舞,红烛摇曳,刺史王审知卧在软榻上,怀里,两个绝色女子不时扭动着蛇妖,媚态十足的撩拨挑弄。
35、就往福州谒审知,送上三策。
36、造庵子指建枯木庵,王大王即王审知。
37、为了缅怀王审知“膏泽下民”的业绩,开拓人文旅游市场,同安区于去年年初开始投资兴建王审知石塑像文化广场,历时一年,耗资200万元。
38、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闽王王审知赏识其才华,授为八闽署、馆、驿巡视官,后升任建州判官、威武军节度使书记官,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等职。
39、各国帝王多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于佛教的建寺(如闽地在王氏统制时,凡增建寺院二百六十七所,后改属吴越,二十七年中又增二百二十一寺;到后周显德初大废佛寺,杭州寺院获存者仍达四百八十所)、造塔(如闽王王曦于永隆三年即941年在福州乌石山麓建崇妙保圣塔,南汉王刘?于大宝十年即967年在广州造千佛铁塔,今均存;又吴越王钱弘?于后周显德初效阿育王故事,铸造八万四千小铜塔,中纳《宝箧印陀罗尼经》印刷卷子,颁布境内,十年方竣)、造像(如闽王王审知在后唐同光三年即925年冶铜铁三万斤来铸释迦、弥勒诸像)、写经(如闽王室在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写金银字藏经五藏等),以至度僧(如闽地初于后唐天成三年即928年度僧二万,自后闽僧日见增多,降至南唐,度僧仍极浮滥,金陵一地即有数千人),所以当时南地佛教始终在发展。
40、一百八福州市晋安闽台(王审知)研究会介绍说,将于8日上午在澎湖县马公市西卫里王氏宗祠进行闽王(王审知)祭祀大典,以庇护两岸王家子孙螽斯衍庆,合族平安。
41、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若士先审知逆谋,当时即应闻启,苞藏积年,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千黩欺罔,罪合极法。
42、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住福州侯官县孝弟乡惠化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