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

爱造句 2年前 (2023-08-08) 句子大全 74 0

对仗:duì zhàng 基本解释:(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2) [wage war] 〈方〉∶交战●详细解释:1. 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 《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2. 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3. 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4. 交战。《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綹鬚 ,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对仗 duìzhàng(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2) [wage war] 〈方〉∶交战★诗文中运用音律、句法及词性,使两句子互相对称。 【造句】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子一定要对仗。 ★对着仪仗。唐时正殿设有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弹劾百官,都是对着仪仗上奏。《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资治通监.卷二一一.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五年》:「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诗文中句子的对偶。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

1、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

2、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3、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4、其语言风格颇有韵律,前后对仗,完美地表达了在那惊人之举的历史时刻的心情语气。

5、这个对偶句,上下句均为两个动宾式组成的并列短语,对仗甚工。

6、小则上疏论刑,大则对仗弹奏。

7、古代的文章不是都要讲究对仗的吗?像那个什么骈文?

8、感情真挚炽热,想象绮丽丰富,比喻生动,夸张奇特,词藻华丽,语句优美,对仗工整,音和律同,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排比迭出,大气磅礴,震撼心灵,声情并茂,气势恢宏,风格慷慨激昂,悲凉沉郁,语言刚健有力,音调铿锵雄浑,极具艺术感染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世之材,绝世佳作。

9、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

10、全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

11、在艺术方面,张祜的题咏诗以对仗精工、境界多样而著称。

12、他的句子精心雕琢,用词讲究对仗,好用废字,华丽的字。

13、青词多为骈文,对仗工整,文辞瞻丽。

14、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

15、骈赋特点:1、骈四俪六,全篇四六对仗组成;2、丽藻雅辞、络绎奔会、花团锦簇;3、两句一韵,章节转韵,格式较为固定;4、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5、篇幅短小。

16、他使用的句子一般较长,但结构工整,包含有许多排比,对仗

17、比较,《公子行》却别有一种倩丽风流,这首诗对仗工丽,上下蝉联。

18、【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19、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20、这是一联自然流动的对仗,它以燕支山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以红粉楼代指友人妻子,从设想红粉佳人计日而待丈夫的归期,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21、这首诗表面上比较生硬,各句格调不是很和谐,又故意违反七律常格,不光用拗律拗句,而且对仗不工整,用字不避重复,如“章”字出现三次,“一”字出现两次。

22、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23、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音节对仗工整。

24、唇枪舌剑”原本是由两个比喻组成的并列结构,对仗工整,节奏铿锵,有一种形式的美感,“舌战”一掺和进来,不但这种美感荡然无存,而且在表意上也显得模糊不清。

25、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

image.png

26、该联向称名句,对仗工整,情韵凄切。

27、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28、和他们的近体诗相比,竹枝词在韵脚的使用上比较严格,但在平仄和对仗上就比较自由,不受近体诗的束缚。

29、这一句和上一句搭配起来,构成了相当工稳的对仗句,如果上一句是词人以全景镜头跟踪追摄歌女“度舞飞长袖”的翩翩舞姿,那么这一句则又以特写镜头集中显示她轻歌妙舞时的妩媚面容。

30、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的六言诗已经注意到对仗,如“鸣鸠拂羽相寻,仓庚喈喈弄音”(《董逃行》),“骏马陟原风驰,轻舟泛川雷迈”(《上留田行》),对仗颇工,为六言诗向近体诗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

31、迄今邈然已有千载,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分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2、青春是一首诗,它蕴藏着起伏跌宕的世间变化,有着平仄、对仗格律、令人捉摸不透的韵律;

33、元曲对仗的一种格式,与诗中的扇面对相似,是在对偶句中间隔使用对仗。

34、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35、举例来说,比如说“光”这个词,对号入座的话,它的读音表示它属“平水韵”的“阳韵”;它的声调是第一声,表示它属于平声字;它的词性是名词,表示它在诗词对仗中只可以与其它名词对偶。

36、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称“四六文”。

37、上片的的“书室处,画堂边”;下片的“馀香碎,残芳泪”均有对仗。

38、此诗声韵为五律,但却不受格律束缚,通篇不对仗,浑朴流畅,纯任天然。

39、下片对仗工整,词意对比鲜明。

40、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41、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

42、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发挥了四六句骈体韵文的优长、全文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流畅易懂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环环相扣,鞭辟入里,步步紧逼。

43、据“处小弱”与“重自卑”对仗看,“损“字又当系因注文而衍。所以知潘满如病者,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气也。

44、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45、涛以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然永徽(六五零至六五五)以后左、右史虽对仗承旨,但仗下谋议,皆不预闻,无从记之。

46、这首诗对仗工整,八句诗连用十八个“半”字,而且用得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诘屈聱牙之弊,堪称佳作。

47、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更使诗人陶然神往。

image.png

48、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49、虽然取意不同,但字面对仗严整。

50、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