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服

爱造句 2年前 (2023-07-12) 新词造句 71 0

六服:liùf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王莽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衞,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总六服以收贤,掩七戎而得骏。”宋曾巩《李良辅知庐州张竚陕州崔度蔡州王说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课其实。”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国各地。《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郑玄注:“郑司农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2.指周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贾公彦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3.指周代王后的六种服色。★指周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羪衣﹑絺衣﹑玄衣。★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王莽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宁;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用以指全国各地。

1、《书?周官》:“六服?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2、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

3、一九三八年七月,由中央教育部组织的战地教师第六服务团到安康。

4、(各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五六服,一日服尽验。

5、豆酱二升,漉去汁熬令燥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6、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馀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7、《周礼?天官?内司服》:?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六服,前三服称为三翟。

8、后设帝妃行宫,宫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领儿婴以嬉,或治具,妃将膳,奉?栉为妃装,纤纤缝裳,司妃之六服也。

9、贾公彦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

10、漉去汁,熬令燥,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11、所有邮局会按一般星期六服务时间照常营业,提供全面柜位服务。

12、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13、郑玄注:“殷,犹众也,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

14、一百六服务外包行业的白领阶层的工作岗位正在向印度等主要国家转移。

15、水二碗,煎一碗,食远服,即止,多不过五、六服。

16、《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狄、阙狄。

17、《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衣、摇翟……‘?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诸侯则服之。

18、后妃六服的一种,三翟之一。

19、据了解,北京市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总队还将推出每个周六在北京六个公园开展美化环境、维持秩序、导游等6个项目志愿服务的“三个六服务”计划。

20、《周礼?天宫?内司服》,“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汉郑玄注:“六服皆袍制,以白缚为里,使之张显,今世有纱?者,名出于此。

21、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

22、钿钗礼衣的概念,很可能是后人的误解,所谓的礼衣,应该是延袭王后六服中的展衣,展衣的功能便是用以朝见皇帝和接见宾客,《礼?丧大记》作“?衣”,古代繁体字中礼衣与?衣看上去极为相似,以致于造成后人的误会。

23、六服侍他的丫鬟听他这样说,都吓得有些发抖起来,但又不敢吭声只得默默地快手快脚地服侍着。

24、第三百九十六服

25、秋官?大行人》所记,九州内为邦畿及侯?甸?男?采?卫?要六服?九州之外为蕃(藩)国?实为一畿七服。

26、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忌同。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馀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27、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示韦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

28、【用法】量人性饮,日五六服,常令酒力相续,以唇痹为度。

29、其他还有鞠衣,展衣,缘衣,分别是在亲蚕,礼宾和筵居时候穿着。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示韦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

30、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31、四两、大枣二十枚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32、《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

33、《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

34、《礼记?杂记上》“内子以鞠衣、?衣、素沙”汉?郑玄注:“六服皆袍制,不?。

35、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进一步发展出了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

36、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

37、又内司服掌王后六服,无祭天之服;而巾车职掌王后之五辂,亦无后祭天之辂;祭天七献,无后亚献。》:“《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衣、摇翟……‘?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诸侯则服之。

38、《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39、六服务生:有何不可?我会好好料理一切。

40、《周礼?天官?内司服》记载“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狄、阙狄、鞠衣、?衣、?衣”。

41、病重的不过五六服即愈,但灯心、生姜,必须照方浓煎,才有药力。

42、有五服?三服?六服?九服等说。

43、每次10丸,空腹时用温米饮送下,一昼夜五六服。

44、【用法】量人性饮之,日五六服,常令酒力相续,不过三五剂,皆平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