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试:cè shì 基本解释:[a kind of imperial exam] 以写策论方式进行的科举考试●详细解释: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后汉书·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是时西北有警, 英公 能结内宫,又得上心,乃撰一策题,如策试制科者,教 仁宗 以试两府大臣,欲以穷 恭公 之不学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八章:“天变非常, 崇祯 自己何尝不怕?去年六月间今上在 中极殿 亲自策试廷臣七十馀人,策题就写着‘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 山西 大雪’等话。”★◎ 策试 cèshì[a kind of imperial exam] 以写策论方式进行的科举考试★古代以对策取士之考试,称为「策试」。《后汉书.卷四四.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廷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
1、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唐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
2、新政策试图将不诚信的行为从社会中除去。
3、两把泄露杀气的飞刀的详攻,看似不理智与不明智的下下策试探然后再用可怕的速度接近对手毫不犹豫的一击取下对手的首级。
4、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5、在汉代是最高学府.太学中的教官称为博士,博士必须精通一门经学.博士的选择更严更广,“策试博士,必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博举明经,唯贤是登,学者精励,远近同慕。
6、这就是说,自己的识见水平,具见于《权书》、《衡论》、《几策》三书之中,没有必要再加策试;而朝廷竟要再加策试,等于不被信任。
7、集英殿始建于赵匡胤初年,原名广政殿,1032年更名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
8、凡任谏职者,须进行“直言”之士的对策,策试成绩优秀,则可任职。
9、中国已经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开放,但重商主义的迹象日渐明显,某些政策试图指导市场而不是开放市场。
10、再加上残酷、复杂的政治派别斗争,策试匡时济俗功能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
11、《致命文字》搜集整理了大量散落于正史、野史中的记述,书中不仅有史祸、诗祸、策试祸,还有谏疏祸、著述祸以及大规模的禁书、毁书事件;事件主角不仅有史官、文士、诗人、书生,甚至有胡写乱涂的疯子;事件结局不仅是遭贬谪、监禁、流放、鞭笞,更有枭首、腰斩、戮尸、灭族……逐一揭秘近3000年来文字冤狱背后鲜为人知的事件真相。
12、考试分口试、策试和设科射策。
13、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14、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15、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16、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17、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
18、先是,以兵乱之后,务存慰悦,远方秀孝到,不策试,普皆除署。
19、这些话被广泛地解释为企图改变政府政策的一个试探性气球.1两把泄露杀气的飞刀的详攻,看似不理智与不明智的下下策试探然后再用可怕的速度接近对手毫不犹豫的一击取下对手的首级。
20、宋范仲淹《奏策试方略等人各与缘边差遣事》:“虽程试之下,偶不及等,或晓习边事,经历艰苦,或乡曲有誉,年未衰退,若只假以虚名,实恐多有遗滞。
21、最后,通过前面的政策试验,我们发现,最好的策略是在服务上进行投资,并坚守服务标准。
22、国家层面的政策试图降低法国境内的经济不平衡,但却无法促进巴黎盆地这个完整空间系统的形成。
23、唐韦承贻《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才唱第三条烛尽,南宫风月画难成。
24、元和三年(808年),宪宗皇帝策试贤良方正。
25、再如清朝咸丰丙辰殿试的金榜制辞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咸丰六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马员瑞等二百一十六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6、《南省策试一》:“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而探索其间。12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