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tài háng bā xíng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穿越 太行山脉 的八条通道。《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太行 首始 河内 ,北至 幽州 ,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陘:第一 軹关陘 (在今 河南 济源县 ),第二 太行陘 (在今 河南 沁阳县 ),第三 白陘 (在今 河南 辉县 ),第四 滏口陘 (在今 河北 磁县 ),第五 井陘 (在今 河北 获鹿县 ),第六 飞狐陘 (在今 河北 蔚县 ),第七 蒲阴陘 (在今 河北 易县 ),第八 军都陘 (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向为 河北平原 进入 山西高原 的交通要道。★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晋郭缘生《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县)﹐第二太行陉(在今河南沁阳县)﹐第三白陉(在今河南辉县)﹐第四滏口陉(在今河北磁县)﹐第五井陉(在今河北获鹿县)﹐第六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第七蒲阴陉(在今河北易县)﹐第八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向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
1、它东临华北大平原,西连太行群峰,山脚即是太行八陉第五陉的井陉东口土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夙有!三省通衢”之誉。
2、轵关”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为太行八陉之第一陉。
3、风月关古称“滏口陉”,属“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历来是军事要隘。井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关隘险要,有晋冀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4、飞狐峪又称北口峪,俗称四十里黑风洞,为“太行八陉”之一。
5、飞狐峪是山岳型风景旅游景区,是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陉”为太行山中东西向横谷,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
6、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7、太行八陉”之一。
8、太行山南北长八百余公里,只有八个仅可容身的峡谷,以沟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称之为“太行八陉”,形势险要,被形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前”。关沟是著名的溢道,为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之中的第八陉,即军都陉,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9、因其崖壁峭直,状如列屏,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10、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里.百岭互连的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千峰耸立.交错山岭之间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11、西部有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封门天险,周汉时期为扼守洛京的河北军事重镇。
12、历史上这里曾是南通华北平原,北去塞外大漠之要道,这就是著名的飞狐峪,俗称四十里黑风洞,也是太行八陉中最险要的“飞狐陉”。
13、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14、太行八陉”就是横断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条天然通道。
15、山势陡峻、沟壑纵横,著名山峰、山洞、山口达20多处,有神农山、白松岭、黄花岭、丹河峡谷等多处国家和省级景区,太行八陉之一的第二陉就在市区北部30公里处的马鞍山南端,自古以来为通往山西的咽喉要道。
16、滏口陉”属“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历来是军事要隘。
17、又见《辞海》“白陉”条目曰:“白陉,一名孟门,太行八陉的第三陉,在河南辉县西,为豫北、晋南之间的交通隘道。
18、,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19、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
20、古为太行八陉之一,是太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
21、东汉时名五阮关,因其崖壁峭直,状如列屏,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22、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
23、但是,“太行八陉”也不能理解为狭义的自然山峡,而是经过人力作
24、在古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要道上,依山傍水,形势险要。
25、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重要通道)是历史上山西、陕西等省区通往河北的重要通道,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6、飞狐陉属于太行八陉之一,要了解飞狐古道必须从太行八陉说起。
27、但在山梁的中间却裂开一条缝,“两崖峭立,一线微通”,曲曲折折长40里,贯穿山梁南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狐峪,太行八陉中最险要的“飞狐陉”。
28、古代太行山通往华北平原有八条孔道,被称为“太行八陉”,白陉为其中的第三陉。
29、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30、十里河峡谷岩壁上有两千多年前修建的长4公里的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古道和七十二拐,山神洞、茶亭、驿站等文化遗产。
31、太行古道,即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二陉“太行陉”,又称丹陉,是中国古代沟通豫西北和晋东南一条重要通道。
32、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
33、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同样也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34、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
35、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陉,以此陉为第一陉。
36、史载20世纪以前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来往交通,曾经主要依靠八条山地陉道供车马行走进入,即所谓“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
37、《述征记》谓“井陉”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
38、在山西省的名山系列中,觉山海拔确实并不算高,但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色:一是具有鲜明北国韵律的右河侵蚀下切类地貌风光,二是拥有相对集中的一批北魏文化的历史遗存文物,第三则是,以“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蒲阴陉为标志,觉山正处于这条著名古道的要冲位置,它足可使身临其境者充分领略到古人行路之难的情形。
39、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的“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所替代变成了通途。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