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功颂德

爱造句 2年前 (2023-06-03) 经典造句 106 0

称功颂德:chēng gōng sòng dé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称颂功德。《平山冷燕》第一回:“这表章无非是称功颂德,没甚大关係,便各各逞才,极其精工富丽。”亦作“ 称功诵德 ”。《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但凡下人,肚肠极是窄狭,得了须微之利,便极口称功诵德,欢声溢耳。”★称颂别人的功绩德业。《红楼梦.第六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修订本参考资料:称颂别人的功绩德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01.宋.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卷四.度宗咸淳七年》:「门客朝士称功颂德,颂说太平,夸咸淳为元佑。」★ 释义 义参「歌功颂德」。见「歌功颂德」条。典源此处所列为「歌功颂德」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四.周本纪》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1>乃贬2>戎狄3>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4>;作五官5>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注解〕(1) 古公: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初居邠,为避狄人侵扰,迁于岐山下之周原,邠人皆追随,乃于其地立国,国号周。武王时,追尊为太王。(2) 贬:减少、减损。此处有变革之意。(3) 戎狄:指居于西北边境外的野蛮民族。(4) 邑别居之:设邑落分别居住。(5) 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别为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歌功颂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后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麽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于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后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书证

1、当江陵世,士大夫附丽称功颂德者,十人而九死,而被祸。

2、【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何必借我们,你~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3、一面逼真唐体,虽未为唐人之极佳者,而断非唐后之书,因首尾残缺,仅存中段,文义不能联贯而总系大中时复河、湟,张义潮归唐授爵,大兴屯垦、水利疏通,荷锸如云,万亿京坻,称功颂德等语。

4、】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5、朝廷之中,四域之外,无不闻风丧胆;无补伏首称臣;无不称功颂德以就英明。

6、【甲戌侧批:总是称功颂德。

7、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8、挟纤仄便娟之笔,为称功颂德之辞。

9、由于它“称功颂德,眷眷无穷”,所以是一种掩护;但由此表现出的贾府受皇帝特别宠幸的身份地位,就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这个衰败的仕宦家族的政治靠山是什么,这也就是一种暴露。

10、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阵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规,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辙相寻,足为鉴戒。

11、年大将军炙手可热时,他凑上去套近乎,“称功颂德,备极谄媚”,想借机攀附因利乘便迅速进步。

12、这是作者为避开“伤时骂世”的嫌疑,作的“称功颂德”的表面文章。

13、今曰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

14、而篇末诸论,乃称功颂德,曲笔实多,盖当时臣子之词,置而不论可矣。

15、【甲戌侧批:一段称功颂德,千古小说中所无。

16、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17、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