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xī qín qiā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戏曲剧种名。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陕西 、 甘肃 一带。 清 乾隆 间一度在 北京 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 广东 的西秦戏,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1、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2、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
3、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需的“变调”之意。
4、它源于明朝中叶的弋阳腔和明末的义乌腔,吸收西秦腔、石?腔等唱腔所塑成。
5、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
6、既为“犯调”,可知原有〔西秦腔〕。
7、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8、究其根源,可以直溯明朝的西秦腔。
9、西秦腔:古代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
10、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11、戏曲腔调,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
12、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13、和陕西秦腔,使《白鹿原》具有史诗般的气质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14、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陈爱美委员更是带来了“为陕西秦腔起个洋名”的提案。
15、我最早关注陕西秦腔小花旦马丽大约是三年前的事了。
16、至于在同时刊行的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第6、第11两集中收录的花部乱弹戏里,则已明显地运用了一首或多首民间小曲,如〔银纽丝〕、〔五更转〕、〔灯歌〕、〔凤阳歌〕、〔花鼓曲〕和〔西秦腔〕、〔梆子腔〕、〔乱弹腔〕以及少数民族的〔靼曲〕等来充作戏曲唱腔了。
17、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它传自浙江一带。
18、巨家镇镇中保存有戏台一处,逢年过节有陕西秦腔表演。
19、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所用曲牌〔西秦腔二犯〕。
20、被陕西秦腔研究会评为“德艺双馨青年艺术家”,有“三秦剧坛俊小生”的美誉。
21、于此,可见甘肃调,由地域方位而称“西秦腔”似是无疑的。
22、因陕、甘古为秦地,这里流行的梆子腔就被称为秦腔或西秦腔。
23、清乾隆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西秦腔即秦腔或支派同州梆子。
24、并在西秦旧地(即以凤翔为中心的西府地区)形成了“西秦腔”。
25、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
26、所以,西皮腔由早期西秦腔衍变而来的说法,一直是被公认的。
27、香格里拉》;刘三姐家乡广西壮族的《我家住在漓江边》;新疆情调的《刀郎女孩》;陕西秦腔风格的《泥塑人家》。
28、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吴太初《燕兰小谱》载:“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
29、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它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
30、清吴太初《燕兰小谱》云:“……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
31、徽班进京早,艺人唱二簧调外,也已兼唱西秦腔。
33、清代乾隆年间,甘肃调、琴腔、西秦腔三种名称相互通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