洚水

爱造句 2年前 (2023-02-27) 词语造句 233 0

洚水:jiàngshu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洪水。《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寧。”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夫天下固无絶流之水,然覩洚水之横流而警予者,古圣人不容已。”★洪水。《孟子.告子下》:「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1、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2、《巡抚山东救荒碑》:“粤自警洚水,祷桑林以来,圣帝贤王不难消弥天变。

3、据考证,上面几处提到的“信洚”、“海子”、“洚水”、“冀衡大洼”、“衡水洼”、“葛荣陂”等,就是现在的衡水湖。

4、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5、书曰:『洚水警余。

6、三国?蜀?诸葛亮黄陵庙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

7、洚水任漂流,土认争诮。

8、○河导昆仑山,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东流千里至规期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北流千里至积石山,名地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南千里入陇首间,抵龙门,名地根,上为营室星,四曲也;南流千里,抵陇首至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也;东流贯砥柱,触阏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以运教,六曲也;西距卷重山千里,东至雒会,名地神,上为记星,七曲也;东流至大?山,名地肱,上为辅星,八曲也;东流过洚水,千里至大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

9、搜空或洚水,开辟必雷霆。

10、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

11、《洪志》中指出:“海子所谓河也,又称洚水,即冀州海子。

12、俞认为成?在《尚书》研究方面见解,可以补正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缺失;对古时漯渠、洚水、枯渠及黄河故道的考证,可以补正胡渭《禹贡锥指》的阙失。

13、按夏禹导河过覃怀,至大?,酾为二渠,一即贝邱西南,河渠书称北过洚水至于大陆者是也。三国?蜀?诸葛亮《黄陵庙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

14、于是禹以为河所以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迎河,入于勃海。

15、又《滕文公下》解《书经?大禹谟》“洚水警余”句说:“洚水者,洪水也。

16、;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底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山;然后向北经过洚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17、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18、』洚水者,洪水也。

19、大陆既作,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20、如王昶作《北过洚水至于大陆说》一文,学生就此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程作题目中的“洚水”在学生的文章中改成了“降水”,虽仅为一字之差,却表现了精舍中倡导的在学术研究中不畏权威、实事求是的精神。

21、同时,源自山西屯留的洚水(衡漳水)及由黄河决口而在馆陶形成的屯氏河水(张甲河)也流经古水潭,“溢则北入冀县之海子”(《南宫县志》民国版)与衡水湖相通。

22、西有漳水,南有洚水。

23、今兹四十九年,洚水汤汤,有滔天之势,文湖潦内溢,楗石尽茁。

24、《汉志》中提到:“信都县有洚水,称信洚”。

25、近而漳水、滏水、?水、?水、氵?水、洚水、澧水、?水、?水,九水汇于此。

26、历山遗泽”自东流建县以来一直是该县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道、佛两教徒来此建庙立祠,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吟诗作赋,写景抒怀,在千百首诗词中,北宋政治家、文学农范仲淹《舜祠》一诗写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

27、承帝吩咐:首相是你,州渚被水淹,龙蛇遍地行走,亲身治理洚水,你明天就开始干起来吧!

28、又北有洚水,一名枯洚,下流合於漳。

29、水逆向而行,就称之为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是爱民的人所厌恶的。

30、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31、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底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山;然后向北经过洚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32、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迳衡漳直北,下出邢、?,如夏书过洚水,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海。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