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官:zhíg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犹官职。《左传·成公九年》:“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唐元稹《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南阳郡王张公碑文》:“岌不肖,能言先将军之职官,而不能知先将军之勋业矣。”2.各级官员的统称。《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闕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新唐书·陆贽传》:“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小人虽卑微,也是个职官,岂不晓得法度,干这样犯死的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上海道批了出来,大致説控告职官,本道没有权力去移提到案。”★文武百官的通称。如史籍、政书多有职官志、职官考之类。
1、这一职官在西域都护所属的绝大多数西域城邦中都设有,职位虽不高,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本册收“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前军都督府?湖广都司?平溪卫”等。
3、《通典?职官典?侍御史》:“食座之南设横榻,谓之南床。
4、《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本册收“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后军都督府?在京?富峪卫”等。
5、《旧唐书?职官志二》:“较之优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
6、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
7、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
8、县)金鳌山(青圃)供奉二徐的灵济祖庙,建成后,作《御制洪恩灵济宫碑》记述二真君事迹,并定期遣使祭祀、送换衣袍,还设专职官员以掌其事。
9、《旧唐书?职官志二》:“量远迩以定其番第。
10、按兹时定制,“职官荫,各止一名”。
11、据《宋史?职官志五》载:元丰元年(1078),“又诏文思监官除内侍外,令工部、少府监同议选差。
12、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两官均系特设于边远地方的武职。
13、《晋书?职官志序》:“及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於斯。
14、bd73lian素材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
15、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册职官的考察,就商周之际的文化递嬗问题作一次试探。
16、据《宋史?职官三》载,从此以后,以上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殿最的制度,都归吏部掌管。
17、其书保存了众多珍贵的周代职官史料,记载了具有等级制特征的各级贵族之臣僚【整理】,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鲜有。
18、篇目为:卷一,图考;卷二,建置沿革(附疆域);卷三,星野;卷四至五,山川(附渠堰、桥梁);卷六,风俗;卷七,物产;卷八,田赋(附盐政);卷九,户口;卷十,祠祀;卷十一,封建;卷十二,职官(附公署);卷十三,学校(附学院);卷十四,古迹(附陵墓);卷十五,帝王(附圣母、圣后、圣臣);卷十六至十七,名宦;卷十八至二十,人物(附忠孝、义侠、侨寓、列女);卷二十一至二十三,选举(附荐辟);卷二十四,武备上(附形势、边关、城池、屯田、马政);卷二十五,武备下(附将士、边事);卷二十六至二十七,杂志;卷二十八至三十,艺文。
19、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等职官。
20、考选举士,铨选职官之事。
21、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太仆卿为司仆卿,从三品,在《旧唐书?职官志三》中记载其“卿之职,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之官属。
22、【主治】肾脏虚风,元气衰惫,膀胱冷痹,腰胯注痛,脚膝无力。《元典章新集?吏部?职官》:“年迈之人精神衰惫,手足瘫痪。
23、元杂剧作家职官考略
24、《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本册收“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前军都督府?福建行都司?汀州卫”等。
25、职官志三》:“初设四夷馆隶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习译。还设有提督四夷馆,掌国内外各种民族文字的“译书之事”。
26、本文从人物字号、籍贯、朝代、职官,著作的内容、刊刻时代等方面纠正《四库全书总目》错误十条。
27、其中日本史籍有德川光国的《大日本史》,青山延光的《国史纪事本末》,赖山阳的《日本政记》、《日本外史》,岩垣松苗的《国史略》,蒲生秀实的《山陵志》、《职官志》,以及《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怀风藻》、《扶桑集》、《扶桑略记》、《凌云集》、《延喜式》、《类聚三代格》、《吾妻镜》、《徂徕集》、《江户繁昌记》等。
28、卫司职官数及品秩同福州左卫。
29、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30、翟蜕园《历代职官简释》:“清沿明制,於衍圣公府中设奏差一人,以供差遣,为正七品官。
31、《旧唐书?职官志二》:“内教坊。
32、至于二品以上职官入选,则按制度形式,更是完全出自皇帝圣裁。
33、宰职本是王室总管性质的官,春秋时地位下降,正反映了治事职官和臣仆(或宫廷内官)的分职。
34、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
37、在儒家伦化的古代职官管理法中,积极面与消极面共存。
38、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氏族、岁时、传记、目录。丛书内容均为清人所撰,是一部综合性丛书,在《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
39、《明史?职官志二》:“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及赞读等官。
40、若或事情疑似,赃状已明,而隐讳不招,须与连职官员,立案同署,依法拷问。
41、出处:参阅《明史?职官志五》、《清通典?职官十六》、《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提督》。
42、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43、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
44、《明史?职官志三》:“女官。
46、《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本册收“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后军都督府?山西行都司?云川卫”等。
47、分沟洫、畿封、邦国、都鄙、城郭、宫室、职官、禄田、贡赋、军旅、车乘、礼射、律度量衡十三门,取司马法、逸周书、管子、吕览、伏传、戴记诸古书参互考证,合之书、诗、礼记、三传、孟子,先儒所病其?牾者,无不得其会通。
48、根据规定,这种公服专用于奏事、侍班、谢恩及见辞之时。《明史?职官志三》:“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
50、兵护军营军事职官名称。
51、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因不容于公议,由尚书郎官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
52、《周礼》,始称《周官》,是先秦时期以系联职官的方式编成的一部礼书。
53、主事??各部职官中最低一级。
54、职官志一》:“凡陶甄之事,有岁供,有暂供,有停减,籍其数,会其人,毋轻毁以费民。
55、《宋史?职官志五》:“内柴炭库,掌诸薪火,以给宫娥及宿卫班直军士薪炭席荐之物。
56、《宋史?职官志三》:“?吏部侍郎?视朝则执文武班簿对立,以待顾问。
57、元朝统治者通过上述机构和职官,在女真地区征收赋税、签军应役、发布禁令等,实施全面政治统治。
58、《三国职官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夫因其职掌武事而授以武职可也,授以武职而令文武兼全之才士同于引重挽强之粗人不可也。
59、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60、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