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xìqǔ 基本解释:(1)[traditionalopera]∶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2)[singingpartsinchuanqiandzaju]∶指杂剧和传奇中的唱词●详细解释:1.我国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今浙江省温州市)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元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一批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在我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传奇剧,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以昆腔、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戏曲剧本一般都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或“出”,现代戏曲则多分“幕”或“场”。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做、念、打艺术要求。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二者。新中国成立后,各戏曲剧种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根据1959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有三百六十多种。2.指杂剧和传奇中的唱词。根据一定的曲调谱写,有严格的字数、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戏曲xìqǔ(1)[traditionalopera]∶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2)[singingpartsinchuanqiandzaju]∶指杂剧和传奇中的唱词★杂剧或传奇的曲文。根据一定的曲调谱写,字数、平仄及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造句】戏曲文学★中国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综合诗歌、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由演员以歌舞、动作、对白来演出故事。【造句】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戏曲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中国传统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系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由演员以歌舞、动作、对白演出故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杂剧曲名》:「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戏曲继。」杂剧或传奇的曲文。系根据一定的曲调谱写,字数、平仄及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
1、戏曲论著有《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内容分为《原律》、《原文》、《原事》3卷。
2、抑抑堂抑抑堂在阳明东路48号,是明代广西按察使、著名戏曲家、黄宗羲岳父叶宪祖的故居,二十世纪末被毁。
3、1997年至2003年,在山东戏曲学校学习。
4、兼任伪中日文化协会理事长,在协会内设戏曲组,由溥侗指导拍曲和彩唱。
5、考释》、《戏曲优伶史》(合作)等学术专著和《金印记校勘》、《青楼集笺注》(合作)等文献著述各多种,辑有专辑《南戏论丛》,发表论文、评论及创作计百余万字,待出著作有《戏曲文献学》与《南戏通史》。
6、莱芜梆子,亦名莱芜讴,是形成并流传于山东省莱芜市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7、摘要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戏曲剧种之一。
8、同样沈自晋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戏曲语言运用两方面也很好地依据“本色当行”的原则,进行了出色的发挥。
9、白剧就是据此定名的白族戏曲剧种。
10、日本研究中国戏曲论文编年目录(1897-1932)。
11、汉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剧种,作为湖北省的地方大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京剧和其它的地方剧种产生过很重要的影响。
12、按湖北省曲协统计,取材于传奇、演义小说的皮影剧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国》、《孙庞斗智》、《三国志》、《隋唐演义》、《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武松打店》、《英烈传》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皮影戏剧目有《昭君和番》、《岳飞传》、《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皮影剧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图》等;取材于戏曲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吴汉杀妻》、《吕蒙正赶斋》、《二度梅》、《孟丽君》、《瓦车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剧目有《一家贤》、《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双头驴》、《三门街》、《十三款》等。
13、联欢会经常会把戏曲联唱节目作为一个固定的节目。
14、1980年,《卷席筒》荣获全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戏曲片第三名。
15、《柳毅传书》1962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16、道教与闽南戏曲
17、《中原音韵》是一部元代的曲韵韵书,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18、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一百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19、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
20、《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21、摘要曲牌体与板腔体是说唱和戏曲音乐不同的曲体形式,在说唱和戏曲的长期演进、发展过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2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八)。
23、一个仙逝多年的川剧演员,一折历演不衰的传统戏曲,成为联结*弯、香港与大陆的精神纽带,迸发出一种知会天下的无限魅力。
24、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
25、1988-1995年在中国戏曲学校附中学习。
26、俚歌曲牌大都为新昌调腔所专有专用,不若律曲曲牌可通用于南北曲类戏曲。
27、受梅派艺术影响的地方戏曲的几代名流,也将一展歌喉倾情纪念梅大师。
28、杭剧,又称“武林调”、“武林班”,是用杭州话来说唱的本土戏曲。
29、他还作有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如《感旧》、《感旧杂诗》、《绮怀》等;有些诗写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先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早年曾与张学良、袁寒云、溥侗比肩民国“四大公子”之列;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于诗词、书法、绘画、文物鉴藏、戏曲色色俱精,集诸艺于一身,且臻于峰巅之境,如斯国学修养渊深之人,实世间罕有;而其作为一代艺苑宗师,尤以词之成就最高,他的诗词创作,“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与其格律相谐、化典圆熟的词作相配的是他的书法,超拔脱俗、独步高标,世称“鸟羽体”;他在戏曲上,尤以京剧功力精深,当年名伶傍戏,盛极一时,“惊人一曲空城计,直到高天尺五峰”。
30、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代表性著作有《周贻白戏剧论文选》(主编)、《杨家将演义》(校注)、《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合著)、《京都古戏楼》、《古傩寻踪》、《中国戏曲脸谱》、《中国巫傩面具》、《〈浣纱记〉校注》、《广播文艺论集》、《广播电视戏曲》、《中国戏曲广播文萃》、《日落月上》、《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史新论》等二十余部。
31、清中叶以后,戏曲新老交织,纷呈繁盛,众多戏曲腔名曾有过杂呼混称的过程,所以“乱弹”一词含义,也因历史时期、地域和使
32、摘要庸医在元代戏曲作品中出现不多,也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很有特色。
33、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
34、李韵系中国戏曲文学专业科班出身,女承父业,踵事增华,现已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名女学人。
35、作为戏曲语言,宾白需要具备动作性和个性化特征,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36、戏曲”一词,今所知始见于宋末元初人刘埙的《水云村稿》,其中《词人吴用章传》言及:“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37、王骥德(?~1623)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
38、由于演出的成功,先后获“优秀剧目奖”两次;《契丹女》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化新剧目奖”等;《丰州滩传奇》、《契丹女》的音乐设计分别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举办的全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评奖中两度荣获“开拓奖”等奖项;剧种领街演员张凤莲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团共获国家级奖励近60项。
39、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改变了艺术结构,由许多现代艺术门类组成的艺术系统,已经实现了新旧之间的蜕变,而戏曲却依然故我,凝固与陈旧使它在这个新的艺术系统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40、京戏集后世南北诸多大戏流派之所长,集大成,区区戏曲雏形的南戏难以望其项背。
41、祠堂台是戏曲文化和宗族意识联姻的产物,它将戏曲活动请进了森严壁垒的宗族祠堂。他俩就组织了族人子弟,挖壕沟,筑城墙,加固城门,森严壁垒,严阵以待,保护家园。
42、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43、《中国戏曲通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聂耳全集》等6 5种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杨荫浏、周贻白、顾仲彝、缪天瑞、王朝闻、张庚、葛一虹、周巍峙、郭汉城等9位对我国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事业做出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的专家学者被授予优秀成果特别奖。黎明高中深受蔡元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倡导平民化、科学化、社会化教育,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爱的教育,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巴金、吕骥、张庚、丽尼、卫惠林、周贻白等都曾在黎明高中任教与工作过,一时声誉鹊起,影响极大,成为东南沿海传播真理与自由、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文化中心。
44、是戏曲(京剧)艺人的群众性行业组织,精忠庙的首领称为“庙首”,由京剧界有威望的人充任,程长庚曾为庙首。
45、值得强调的是,创演该剧的杭州越剧院从探索院团改革的思路出发,打破了戏曲团体只演戏曲的常规,对音乐剧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特邀著名音乐人李海鹰、梅花奖得主翁国生加盟,组成了强大的创作阵容。
46、飘色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综合表演,它的阵容包括有舞狮子、舞龙、耍大头、锣鼓八音、戏曲段子、乐队、花灯、武术队等,突出故事人物化装游行表演。
47、以在冀宁道失察阳曲知县段成功亏帑,左授山西雁平道。其幽默的语言和广泛的戏曲知识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
48、叶老今年73岁,也是名丑文觉非的入室弟子,在两大名师的熏陶培养下,他的表演技艺日益精湛,并于1995年荣获了全国戏曲汇演牡丹奖。
49、四功五法是戏曲界经常说的一句术语。
50、试析李渔的戏曲导演理论
51、胶东大鼓的形成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的引进。
52、19岁时,他在柳腔戏曲舞台上崭露头角。
53、1919年12月至次年7月,在《申报》连载题为《仙韶寸知录》的昆剧研究文章,每天一篇;同时还有《丹桂歌闻》、《歌场闻见录》、《歌坛剩语》、《南部枝言》、《菊部逸闻》等长文;又在《晶报》、《游戏世界》、《新声杂志》、《新剧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戏曲史、戏曲评论文章。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
54、红梅阁内有木刻画廊,其中戏曲《李慧娘》的故事十分引人注目。
55、孔尚任说这两部传奇,压倒以“临川四梦”著名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剧本,这当然是一种比拟的说法。《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56、宋杂剧(金代称“院本”)的演出,由“艳段”、“正杂剧”、“散段”(或称“杂扮”)3部分组成艳段演的是“寻常熟事”,散段是滑稽戏一类的东西,只有正杂剧才是搬演故事的戏曲,音乐多是利
57、王国维则说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与关、马、白“均不失为第一流”(《宋元戏曲史》)。
58、因此剧中舍弃了《三国志演义》中割须弃袍、左慈戏弄等足以损害曹操形象的狼狈相,在写到祢衡击鼓时也突出了曹操宽厚的一面,而且还从向来是戏曲中的奸雄形象曹操口中说出了“今各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这样的话。
59、这是当前戏曲领域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的活动。
60、明嘉(靖)隆(庆)年间松江何元朗宅邱蓄女乐一班,长于歌舞戏曲。
61、《幸运降落伞》,并短期主持过《红色阵线》、《音乐制作销量榜》等节目。它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以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
62、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63、近年来发表论文情况:1.《独善其身泽及天下》2004年第1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UROPEAN MELODY》2004年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三十七届世界年会3.《LYRICS FROM SONG DYNASTY:A TREASURE OF MUSICAL RELICS》2002年美国第二届世界音乐学国际会议4.《论扬琴的技巧与音响》1999年第2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5.《音乐文化的兼容性与变异性研究》1998年第2期《音乐学习与研究》6.《关于姜白石歌曲译谱中的几点商榷意见》1998年第2期《音乐研究》7.《扬琴大师--郑宝恒》1998年7月第79期《省交乐讯》(台湾)8.《传统戏曲--中国美学思想的表现舞台》1998年10月《中国戏曲音乐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9.《中国戏曲音乐的多元化及其发展》1998年10月《中国戏曲音乐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10.《扬民族琴韵燃夕阳余晖》1998年第10期《人民音乐》11.《中华国粹大词典》音乐部分词条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7年9月12.《中国音乐史》教材(上、下册)天津音乐学院1995年8月印13.《跨越美学教育的误区》1997年第3期《中小学音乐教育》14.《音乐与健康》1995年第8期《运动与健身》15.《王维与音乐》广州《民族民间音乐》1991年第1、2期合刊16.《八十年的人生道路五十载的教学生涯??记郑宝恒教授”双庆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网2003年12月3日获奖:1998年荣获中国戏曲音乐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戏曲音乐理论论文三等奖。
64、2007年,戏剧戏曲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65、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戏曲工作者。
66、清末,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清一色由女孩演出的戏曲班社,俗称“髦儿戏”,一时大为流行。
67、曾任北京市戏曲学校副校长。
68、三是注重调动观众参与,幕前、幕间穿插介绍戏曲知识、京剧程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69、12岁进入上海戏曲学校,与恩师沈传芷朝暮相伴,暑去寒来,竹清笛悠。
70、宁波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都市新甬剧《典妻》,日前荣获由中国戏曲学会颁发的“中国戏曲学会奖”。
71、1953年1月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评剧团,主演《刘巧儿》、《小二黑结婚》。
72、戏曲论文集,伊兵著,1959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表戏曲论文、广州方言及声韵研究专著。
73、曾协助李伯元在上海办《繁华报》、《绣像小说》,同时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74、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
75、主要研究领域有明清小说、明清戏曲、传统思想文化等。
76、其内容多为群众喜闻见乐的潮剧戏曲故事和花鸟虫鱼。
77、在汕头戏曲学校习闺门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