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恶痛嫉:shēn wù tòng jí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见“ 深恶痛絶 ”。★厌恶、痛恨到极点。《野叟曝言.第三八回》:「汝弟平日所深恶痛嫉者,是异端惑世,宦寺擅权。」也作「深恶痛诋」、「深恶痛恨」、「深恶痛疾」、「深恶痛绝」。 ★修订本参考资料:厌恶、痛恨到极点。野叟曝言˙第三十八回:汝弟平日所深恶痛嫉者,是异端惑世,宦寺擅权。或作深恶痛诋、深恶痛恨、深恶痛疾、深恶痛绝。 ★01.《野叟曝言.第三八回》:「汝弟生平所深恶痛嫉者,是异端惑世,宦寺擅权;私居咄咄,常形悲叹。」★ 释义 义参「深恶痛绝」。见「深恶痛绝」条。典源此处所列为「深恶痛绝」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孟子.尽心下》:「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1>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1) 亲就:接近。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深恶痛绝」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治儒术之道,提倡王道、仁义、轻功利以及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尽心章句下〉里有一段孟子引录孔子的话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原文意思是说:「有人经过我家门前,但不进来屋里坐坐,而我不会感到遗憾的,只有对乡愿的人才会如此吧!因为乡愿是德之贼!」「乡愿」这种人是「刺之无所刺,非之无所非」的人,也就是最没有道德标准的人。所以孔子最厌恶这种人。南宋理学家朱熹对于这段话的注释是:「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他认为孔子对乡愿过门不入并不觉遗憾,反以能不见、不接近他们感到庆幸,可见他对这种人是多麽厌恶。后来「深恶痛绝」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厌恶、痛恨到极点。书证
1、出处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揭开了‘以华制华’的黑幕,他们竟有如此的深恶痛嫉,莫非真是太伤了此辈的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