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头:huàntóu 基本解释:[barber\'sbells]街头流动的小贩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如磨刀的、理发的)用来招引顾客的各种响器●详细解释:旧时理发匠荷担上街所持的响铁。清无名氏《韵鹤轩杂著》:“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剃头担所持响铁,曰‘唤头’。”★◎唤头huàntou[barber'sbells]街头流动的小贩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如磨刀的、理发的)用来招引顾客的各种响器
1、在中国广大城乡,锣还曾是肩担贸易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
2、虽然还是拿着唤头“当啷、当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背着一只布包或箱子,里面除剃刀、布单、剪子、磨刀布、木梳、镜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发推子。伴随着市场上商品的丰富多彩和商业服务范围的扩大,音响广告出现了,像江湖郎中的串铃,粘扇面的挎铃,卖炭的摇鼓,磨刀的喇叭或镰板,剃头的“唤头”……都是最原始的音响广告。
3、年5月11日,丝雨密织,我又听到窗外铁片“唤头”清脆的响声,随之其后的是撕裂天空,抑扬顿挫的“磨剪刀哟”的吆喝声。
4、还有一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通过鸣“唤头”发出的“当啷??”声来招揽生意,而不是像一些买卖那样靠用嘴吆喝。
5、在无风雨的日子,街边巷口,会飘来一声‘磨剪子咧抢菜刀’的吆喝或转出一位剃头匠弹着‘唤头’挑着挑子的身影。
6、大体可以“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以短篇小说《管婶》、《柱子兄弟》等四篇为代表;“文革”结束后的前十年为一阶段,作品以中篇小说《黄大山与白菊花》、《不眠夜》等三篇和短篇小说《“花脚王”开棺》、《“魏招呼”挡驾》、《秃嘴的铁唤头》等十数篇为代表;另一阶段以《花海》系列的六篇中篇小说为标志,这几篇作品是作家最近几年的笔耕硕果。
7、’山闻,令侍者唤头至。
8、《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船上一个人……左手拿着一个匣子篦头家伙,插着一个铁唤头。
9、每当需要理发的时候,我们就留意街上传来的那悠悠的“唤头”声,听到那独特韵味的声音,我们就缠着母亲拿钱理发。
10、网瘾少年,千呼万唤头不回?(2006年5月22日。
11、这期间走街串巷的击拨“唤头”的剃头人也在招揽生意。
12、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理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流动的剃头匠已很难见到,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唤头”是什么东西。
13、在我国广大城乡,锣还曾是肩担贸易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
14、由大殿后门而出,门上方悬有一匾,为九峰山高僧醒唤头陀亲书“大自在”3个行草大字。
15、此外,它还是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
16、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
17、网瘾少年,千呼万唤头不回?俩少年入室行窃被抓。
18、每隔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主人才会上山,用各家独有的方法召唤头牛,领着群牛来到固定的地方吃盐巴。
19、理发师在胡同中敲着唤头招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