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渠

爱造句 3年前 (2022-10-04) 经典造句 191 0

永济渠:yǒngjìq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隋炀帝调发军民百余万,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长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废;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经流同今。★隋炀帝时开凿的运河。南起板渚北岸,北至涿郡(今北平市东),原为征伐高丽所开凿。

1、的清水就是开挖后才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

2、隋代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东北以上则渐归湮废。

3、这是永济渠的南段,是当时新开凿的渠道

4、翠英推测朱夫人是吸入过多铅砂致死,遂夜出把线索交给公孙,却被王爷爱将志刚发现并生疑。刘黑闼见众心涣散,又恐唐军内外夹击,遂夜逃馆陶(今属河北),永济渠桥未架好,难以渡过。

5、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

6、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

7、隋后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北宋时,称永济渠为御河,金代仍利

8、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治蓟城,今北京)。

9、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通济渠、江南运河、永济渠。

10、以北的永济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见摸得着

11、永济渠是继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之后,开凿的又一重要运河。

12、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

13、起先,魏州城引御河(即隋炀帝所开永济渠)水进入城后向南流去。

14、《志》云:渠自莲花池达永济渠。

15、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举人,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参加礼部会试,中乙榜,授清源县令,疏通永济渠,建梗阳书院,后因裁断盗案失误罢免

16、长河县,原在今德州市东,永济渠在县西十里,有“白桥”。

17、这是永济渠的中段。

18、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

19、永济渠:在黄河以北。

20、但隋代以后的沁水并没有和永济渠断绝关系。

21、征辽,改曰永济渠。

22、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

image.png

23、它就是隋代所开大运河之永济渠。

24、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也正因黄、沁河屡屡冲淤,隋代永济渠的南段才绝难寻到遗迹。

25、这表明隋炀帝当年开凿大运河时,沁河是永济渠的源头。

26、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27、永济渠旧址起于蒲州城北,曲经城东,南入涑水河。

28、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

29、循永济渠而下,就能直达永济渠终点的幽州。

30、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31、魏州虽非位于永济渠的南口,却可控制永济渠的全流。

32、更募死士由永济渠穴地以进。

33、金称营于平恩东北,义臣引兵直进抵临清之西,据永济渠为营,去金称营四十里,深沟高垒,不与战。

34、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

35、永济渠是大运河的北段。

36、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济渠,于963年从馆陶县分置永济县。

37、大业六年??开永济渠。

38、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

39、永济渠可以通江淮之货,江淮之货运到河北道先要到魏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