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

爱造句 3年前 (2022-09-13) 词语造句 129 0

东瓯:dōng ō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分布在今 浙江省 南部 瓯江 、 灵江 流域。其首领 摇 助 汉 灭 项羽 ,受封为 东海王 ,因都 东瓯 (今 浙江省 温州市 ),俗称 东瓯王 。参阅《史记·东越列传》。2. 温州 及 浙江省 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 东晋 时于此置 永嘉郡 , 隋 废, 唐 时曾复置。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 东甌 之木, 长洲 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境接 东甌 ,地邻 南越 。” 唐 顾况 《永嘉》诗:“ 东甌 传旧俗,风日江边好。”3. 古星座名。《宋史·天文志四》:“东甌五星在翼南,蛮夷星也。”甌,亦作“ 区 ”。参阅《晋书·天文志上》。

1、冯妇至,东瓯君命驾⑩,虚左⑾,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⑿,于国中为上客。

2、即面向家乡西北、西南方向发展所不同的是;姚轼却是“希为展骥足地,年来横被蒙于不意,旋兴东瓯之行”⒂。

3、《载敬堂集》载:“东瓯风物休庆,人情笃浓。

4、博览会由温州市东瓯会议策划有限公司承办。

5、受封为闽越王,瓯越首领摇助汉灭楚,受封为东瓯王。

6、风烟连北虏,山水似东瓯。

7、东瓯与闽越有着共同的族属与文化。

8、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王姒贞复战死,其子姒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全国迁徙中国。

9、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

10、曾在温客居三年,采风问俗,搜集佚事,于同治十一年(1872),把他所作的100首竹枝词结集,名《东瓯百咏》,由温州天倪斋刊印。

11、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

12、有司临境,而东瓯内附,闽王伏辜,南越赖救,北胡随畜荐居,禽兽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摄。

13、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

14、东瓯人迁出瓯江流域后的空缺,后来被大越人(勾吴族属)填补。

15、南戒,自岷山、?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

16、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又命。

17、1912年,英携家返回故里,成为“东瓯名倾一时”大画家,不久中风瘫痪,卧床多年,仍孜孜不倦,琢磨画艺。

18、龙湾历史悠久,古属瓯越、东瓯。

19、于是群吏庶民,耆儒诸生,雨泣庙门之外,若有望而不至,号曰:“岂不欲斯文之渐渍于东瓯之人欤?不然,何锡厥化而不遐公之年也?”吾党瞠然,鸣呼曷归?判官缮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安定皇甫政、殿中侍御史颍州韩质、监察御史河南长孙绘,率门人、部从事、州佐县尹,相与议:以公之功绩明示后世,谓及尝同州谏之列,宜备知盛德善政。

20、晚年居郡城松台山下生姜门外水心村,学者称“水心先生”。妙果寺位于浙江温州市区人民路松台山麓,系东瓯著名古刹。

21、①汤田昭在为《温州府志》所作《序》中曾说:“历观往牒,东瓯君长,七闽、南闽越皆据有疆土,南面称孤。

22、元柯丹丘《荆钗记?团圆》:“我在东瓯发足,渡口登舟。

23、可知,之所以称为西瓯,是与闽浙一带的东瓯相对举而言的。

24、一位网友发帖称,温州瓯剧团耗费200万元投资排练的新编历史故事剧《东瓯王》,确实恢弘唯美,为我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5、●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音乐人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等人同梅州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客家音乐交流。自从内蒙古东瓯房地产开发公司牵手土右旗开展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后,黄振洲和东瓯副总经理游兆强等一行5人,多次来到太平村实地考察,探望太平村的村民。

26、敏∶前在东瓯玉环,见其岛民少谷食,多以茹为粮。

27、其子狄务本秉铎东瓯,也因方国珍占领温州,遂卸惠文冠往依父于石圹焉。

28、东瓯国地旋即为闽越王所占据。

29、汉朝末年许靖为避难,从会稽南奔交趾,选道东治,尚且“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30、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发表有《古老的剧种,丰富的遗产》、《温州乱弹腔考探》、《戏曲音乐改革的时代观》、《(汉宫秋)与马致远》等三十余篇论文。

31、杨维桢送启文会试诗有云:「西凉家世东瓯学,公子才名久擅场。

32、东瓯的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述论

33、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

34、东瓯,又叫东越或瓯越。

35、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

36、南吕:金字经(又名:阅金经、西番经).贺新郎.斗虾蟆.牧羊关.红芍药.哭皇天.乌夜啼.满江红.十样锦.步蟾宫.渔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锦后拍.恁麻郎.金钱花.粉孩儿.会河阳.摊破地锦花.越恁好.刘泼帽.朝天懒.秋夜月.东瓯令.金莲子.玄鹤鸣。

37、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漂薄风波,绝粮茹草,饥殍荐臻,死者大半。

38、泰顺文化起源于新时器时代,历经东瓯国、闽越国、东越帝国的统治,汉武帝平定东瓯,泰顺始入中华版图,明朝,泰顺境邓茂七、叶宗留农民起义,景泰帝为平定起义,于景泰三年(1452年)在泰顺建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

39、顺帝永和三年(138,一作顺帝永建四年),析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贤宰乡(今浙江永嘉瓯北镇境内)。

40、据光绪《永嘉县志》、《东瓯金石志》等记载,此山摩崖题刻多达五十余处,但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image.png

41、著有稣天倪斋词谐、东瓯竹枝词百咏、东瓯小记。

42、父曰僧家奴,试吏东瓯,遂为编伍。

43、如果追溯历史,温州古称东瓯,最早的先民是“瓯越”。

44、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45、彝尊《舍弟彝鉴远访东瓯喜而作诗》有“急难逢令弟,访我自江东。

46、东瓯人降:东瓯又称瓯越。

47、约于西汉前形成村落,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海王邹摇(俗称东瓯王)曾在此建立国都,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今瓯北罗浮新城,清光绪年间,这里分属贤宰乡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都和仙桂乡三十二、三十三都,民国期间,称永嘉县第六区罗浮乡、镇江乡、江北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