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臣:fàngché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放逐之臣。《文选·祢衡<鹦鹉赋>》:“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李周翰注:“放臣,谓得罪见逐远国者。”宋陆游《枕上偶成》诗:“放臣不復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清黄宗羲《<姜友棠诗>序》:“盖三百篇大抵出於放臣怨女怀沙恤纬之口。”
1、宋陈与义《和尹潜感怀》:“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2、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
3、清黄宗羲《<姜友棠诗>序》:“盖三百篇大抵出於放臣怨女怀沙恤纬之口。
4、李周翰注:“放臣,谓得罪见逐远国者。
5、到此几疑生气尽,放臣心绪复何言。
6、《北齐书?琅邪王俨传》:“尊兄若欲杀臣,不敢逃罪,若放臣,愿遣姊姊来迎臣,臣即入见。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
7、望国太开隆恩将臣放,臣落个无忧无虑,无事为非,做什么兵部侍郎,放臣还乡。
8、第一句中,“放臣”指放逐之臣,是作者自称;“修门”借指南宋的都城临安。
9、假如不是失了一只手指,自己可能给生番杀了,于是他下令释放臣子,并且向他道歉。
10、她脸上笑意僵住,眸子里崩射冰峰,恨不得立时杀了我,“这么看来是臣妾多管亲事了,那娘娘说这人是放还是不放,若不放臣妾就告辞了。
11、《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臣得重赏,由如衣锦夜行;特望天恩,放臣皈国,还於故里,岂不是大王慈恩?
12、《太平御览》魏曹植言:‘……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夫?妇,莫不侧目。
13、>》:“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欷。
14、《九愁赋》:“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
15、《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16、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
17、唐代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
19、望放臣还,遂其私养。
20、而陈与义是一名放臣,无权参与朝政,只有表达心愿而已。
21、禹锡积岁在湘、澧间,郁悒不怡,因读《张九龄文集》,乃叙其意曰:“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乡。
22、诗:“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
23、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④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24、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欷。
25、宋周?《清波杂志》卷四:“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为诗什,特为酸楚。
26、天涯之薄宦,岭海之放臣,岩窦之枯禅(4),沙塞之穷戍(5),江湖之游女,以至茕孽背灯之泣(6),畸幽玩剑之愤(7),壮侠抚肉之叹(8),迨于悲鸦苦犬,愁?困蚓(9),且鸣号不能已。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