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语

爱造句 3年前 (2022-06-26) 新词造句 92 0

敕语:chìy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敕言,纶言。《宋史·艺文志二》:“郑畋《敕语堂刊》五卷。”

1、相比,《教育敕语》具有更浓的儒学色彩。

2、教育敕语的主要目的,是由于当时的日本教育偏重于欧美器物的介绍,而忽略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为日本所固有,不可轻言废弃;故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也必须培养、锻链自身的道德与修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领军主导之下,教育敕语于1946年起从教育体系中被排除;但是,教育敕语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4、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下,在我人生的三十三年里被剥夺了思想和行动自由,却必须装出自己是侵略战争的忠实臣民,上小学时要向印有天皇标准的“御真影”行大礼,还要背诵必须为天皇赴汤蹈火的“教育敕语”。

5、认为唯一的神是天照大神,以天皇《教育敕语》为教典,要求信徒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妻和睦,勤于本业。

6、在四大节祝贺仪式时,学校全体师生会向“御真影”行最敬礼并进行《教育敕语》的捧读式。

7、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在开玩笑,佛图澄说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

8、其次,取消天皇以敕令、敕语立法的权利,排除天皇和军队对议会的控制和干涉。

9、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

10、市定古迹“台湾师范大学原高等学校校舍”: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系为进入台北帝国大学之预备学校,建于1929年,采用歌德建筑风格形式,屋顶女墙作城垛造型,门窗采用尖拱,并有凸出窗引入光线,讲堂后墙仍保存日治教育敕语的保险柜。

11、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的“不敬事件”。

12、其过程大致是由副校长将《教育敕语》写本从黑漆匣取出递给校长,互相敬礼后便由校长向天皇照片行礼,接着宣读《教育敕语》,而在下面的师生在此同时也要反复致礼,此外有些地方在进行捧读式时,地方上的官员与议员也要整装出席。

13、于是毗那夜迦女含笑,而相抱毗那夜王作欢喜言:善哉,善哉,我等今者依汝敕语,至于未来护持佛法,不作障碍而已。

14、教授们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在日本政府开战时的诏书和敕语里,找不到“战争的目的是要把亚洲从欧美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等字句

15、叔祖即出外具宣敕语。

16、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17、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

18、明治天皇为褒奖他的“战功”,向他下赐敕语达10次之多。

19、1890年,日本天皇公布了《教育敕语》,确立了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道德教育方针,这标志着朱子学在日本已逐渐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20、其具体体现在1891年的《敕语衍义序》中。

21、从810年(唐元和五年)白居易起草的与吐蕃宰相两份敕语看?唐廷在议和中坚持要求归还安乐?秦?原三州。给近卫笃?贵族院议长的敕语,只有伊藤首相和田中光显宫相知道,这次奏请无论是形式还是手续都是异例。

22、第五部分为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纲领之比较,这部分亦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重点分析了日本从《学制令》到《教育敕语》颁布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理念的擅变及实质;中国晚清时期道德教育理念的发展檀变的趋向,比较二者之间的同质与异质,揭示了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的不同发展路向。

23、《教育敕语》规定了日本教育的方向,奠定了国民道德的基础,实质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教育的基本法,对社会和学校影响很大。

24、《宋史?艺文志二》:“郑畋《敕语堂刊》五卷。

25、而且在日本于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

26、真言又如皇帝的诏书或敕语,叫你作什么作什么。

27、从损失情况看,日军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日军大本营对此战绩以高度评价,天皇因此向山本赐予敕语,以表彰联合舰队的英勇善战。

28、今往敕语水必可得。

29、宣读《五条誓文》,并向群臣敕语说:这是日本“未曾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万民之道。

30、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

31、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32、后非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另有敕语者,不任宰相之职。

33、特颁给他敕语誊本,表彰他的贡献。

34、而到昭和年间,教育敕语变成绝对化与神圣化,并且强制学生背颂,学校也必须兴建特别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语。

35、书中还载有战前的‘教育敕语’,并说战争没有善恶之分。

36、满洲国”是在“天照大神”的保佑下建立起来的,凡从庙前经过的人必须鞠躬敬礼;规定学生每天早晨必须跑到军校北的罕山上列队面向日本东京、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方向遥拜,高声朗诵《日本明治天皇敕语》、伪《满洲皇帝训民诏书》,以示效忠;向学生们灌输“五族共和”(日、满、蒙、回、朝)、“日满一心”、“大东亚共荣圈”等思想。

37、郭勋亦上疏申辨,说:“有何事,更劳赐敕语?

38、明治23年10月(1890),以国家权力最高体现者??天皇的名义,颁布了所谓“教育敕语”,其核心便是“国家至上主义”。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