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远贱近

爱造句 3年前 (2022-06-19) 新词造句 82 0

贵远贱近:guìyuǎnjiànjìn基本解释:●详细解释:重视相距远者,轻视相隔近者。犹言厚古薄今。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云笈七籤》卷七八:“应是矫俗之人,故述斯诈以惑凡庶矣,嗟乎!莫不由贵远贱近之所致也。”朱自清《正变》二:“论‘文变’的人,对于‘时’多少持着平等观,但也还不免贵远贱近或‘竞今疏古’的偏见。”亦作“贵远鄙近”。《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香山居士》引宋蔡宽夫《诗话》:“楚人发语之辞曰羌曰蹇,平语之辞曰些,一经屈宋采用,后世遂为佳句,但世俗常情,不能无贵远鄙近耳。”★推崇古代的事物,而轻贱当今的。《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也作「贵古贱今」、「贵远鄙近」、「爱远恶近」。★修订本参考资料:推崇古代的事物,而轻贱当今的。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亦作贵古贱今、贵远鄙近、爱远恶近。

1、江淹《杂体诗三十八首?序》:“又贵远贱近,人心向背;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2、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

3、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4、朱熹封周公和唐太宗诛段兄弟怀抱双重标准,犯了贵远贱近的谬误,并且丑化及低估了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

5、后文叹流俗之贵远贱近,对人有一定启发性。

6、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就是尊古卑今的观点,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学术而言,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

7、他反对当时文人中存在的贵古贱今、贵远贱近的习惯势力,很有时代色彩。

8、作者在自序里说:“世俗苦于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方无黄帝、仓公、和鹊、逾跗之目,不能采用,安可强乎!

9、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田是立足于实际,批评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二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都具有针砭现实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所以一千多年来常被人们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对文学全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也许是出于对“花甲之年”的敬意,也许是出于对“黄金时代”的向往,有些学者在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慷慨和乐观??在他们看来,“当代文学”的成就已经超越了“现代文学”,只是由于“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的积习作祟,人们才显得“吝啬”而“苛刻”,未能积极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时代的文学。

10、诗序:“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蔽。

11、可见,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继秦汉之后,业己演化成“尊古卑今、贵远贱近”之学风,世人普遍认可了古代的东西可信,古代的东西价值大的观点。

12、世俗苦於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方,无黄帝、仓公、和、鹊、瑜跗之目,不能?用,安可强乎?

13、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14、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田是立足于实际,批评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二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都具有针砭现实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所以一千多年来常被人们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对文学全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

15、他那种贵远贱近的思想,真应该改了。

16、《杂体诗三十八首?序》:“又贵远贱近,人心向背;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17、但要避免贵远贱近和厚古薄今,否则,就可能陷入一种“批判的陷阱”。

18、比喻贵远贱近。

19、况且中国人有“贵远贱近”的传统,对古代的事情总觉得神圣,因此历史剧应该有历史学家的参与。

20、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于自见,谓己为贤。

21、由于“贵远贱近”之风使然,今人易首肯古代诗人哲人,对现代学者则多持一种更审慎的态度。

22、《论文》:“杨班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于自见。

23、其次,曹丕认为阻碍掌握文学批语正确标准的,还有两点:一是“贵远贱近”;二是“向声背实”。

24、《杂体诗序》:“贵远贱近,人之常情。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