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diàn shì 基本解释:[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 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皇帝亲临主持●详细解释:1. 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皇帝亲临殿廷策试。也称廷试。源于 西汉 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 唐 武则天 天授 二年于 洛阳 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 宋 开宝 八年, 太祖 于 讲武殿 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 太平兴国 八年,将殿试后进士分为五甲。 元 无殿试。 明 清 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殿试》。2. 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于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集:“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 张殿试 。”《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先生你是做《滕王阁诗》的身不满三尺 王勃 殿试么?”★◎ 殿试 diànshì[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 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皇帝亲临主持★古时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中主持。《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元代对读书人的通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他本是太学中殿试,怎想他拳头上便死,今日个则落得长街上检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1、清嘉庆十四年(1809),梅花书院一次送考就有4人被选中,其中洪莹殿试第一,中了状元。
2、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3、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的才名得到举荐,并应召殿试,援笔立成,考中进士。
4、二百零在门荫制度之下,秦埙已经官居敷文阁待制了,可是秦桧还不满意,他存心要秦埙通过省试、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
5、殿试读卷官。
6、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会饼中,“三红”饼的味道最好,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永乐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试,状元名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于是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
7、1721年(康熙60年),康熙殿试诗赋,郑嘻卸席赋诗,啄物喻事,殿试夺魁。
8、但是到了清代,殿试不再誊录,评定殿试策的优劣不是看内容,而只是看书法是否符合要求,使金殿对策简直成了书法比赛。
10、康熙36年(1697年),23岁的他高中进士,会试中的是101名,殿试二甲17名,被康熙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主持纂修《大清一统志》,这就得跟康熙八皇子合作,后来因为这个原因,被极端狭隘、予智予雄的雍正横加指斥。
11、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
12、十二年(1832)他受命特任文武殿试读卷官。
13、全书内容,包括明发谕旨、寄信谕旨,也包括了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文书,如朱谕、御制诗、奏折、奏片、照会、咨文及各种清单、乡殿试试题等。
14、状元服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
15、光绪甲午年恩科殿试二甲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恢复李祖年名。
16、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不自量力,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17、出自宋俞文豹《吹剑续录》:“紧举殿试以蜀士故迟至五六月淳?十年以盛暑非临轩之时改用三月初省试中秋日廷试九月六日唱名状元严州方梦魁赐名逢辰右足跛左目瞽第四名川人杨潮南省元泉州陈应雷皆瞽一目夫糊名考校固以文取然周进士必辨官材汉弟子员必仪状端正唐文武选必体貌丰伟庐仝诗孰谓人面上一目偏可去方魁及同榜方登方吉皆唐诗人缺?处士方干之後与严子陵范文正公为钓台三贤。
18、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因此十分重视科举制度,扩大录取名额,并确立了殿试制度。
19、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20、二十岁中秀才,三十一岁中举,四十三岁殿试中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兼任提学使,弼德院顾问。
21、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22、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
23、殿试不再黜落,仅据考试结果对会试合格者重新厘定等次,分为两榜公布。
24、其书为太学诸生答策而设,故有《璧水群英待问》之名,分十六门,每门之外分二例。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便惯以试卷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25、明李东阳《弘治庚戌三月十五日殿试读卷东阁次都宪屠公韵》:“状元忠孝何人是,遥见炉香上玉宸。
26、于是殿试前一日,读卷大臣汇集到文华殿直庐密拟策题,先呈标题八条,进候钦定圈出4条,然后照此拟题缄封呈阅,发下后读卷官同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
27、在清朝时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28、第二年参加武会试、殿试,居然以优异成绩获取一甲一名武状元。
29、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30、袁枚学写殿试卷时,教以偏旁点画,让袁枚感铭在心。
31、宋洪适《乾道二年殿试策题》:“赃墨之刑,非不严而未能使人皆君子之行;钱谷之问,非不勤而未能使国有积年之储。
32、太后亲自策问贡士,殿试始此。
33、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
34、案卷及封驳事;监察乡试、会试、殿试;巡视各营等事务。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