匦使:guǐsh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匦院的主持人。唐白居易《达聪明致理化策》:“国家承百王已弊之风,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以枢密阁直学士、左諫议大夫、充匭使阎至为工部侍郎充职。”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明皇以‘匭’字似鬼,改‘匭使’为‘献纳使’。乾元初,復其旧名。”参见“匭院”。

1、公元686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在朝堂上设置了“铜匦”(即铜制匣子),由补阙、拾遗与御史等人充任理匦使,在朝堂执掌匦事,专门受纳臣民的“进书”或诉状。
2、其年,拜谏议大夫,充理匦使。
3、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唐玄宗以“匦”声近“鬼”,故改理匦使为献纳使。
4、以“匦”声近“鬼”,故改理匦使为献纳使。
5、一人,为理匦使。
6、天宝九载,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至德元年复旧。
7、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
8、大历三年,迁起居舍人,寻兼理匦使,四迁至给事中。
9、垂拱二年(686),铸四铜匦列于朝堂,许人投书,以谏议大夫或拾遣、补阙一人为知匦使。
10、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
11、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
12、出处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则天垂拱元年,初置匦使之制……东曰延恩匦,怀材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
13、各1人为理匦使。
14、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
15、匦使院的省称。
16、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先验副本。
17、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梁武帝诏于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横议者投谤木函,求达者投肺石函,则今之匦也。
18、朝廷派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各1人为使者,管理四方铜匦;又派御史中丞、侍御史各1人为理匦使。
19、《唐会要?匦》:“理匦使但任投匦人投表状於匦中,依进来,不须勘责副本,并妄有盘问。
20、上言曰:“据旧例,投匦进状人先以副本呈匦使,或诡异难行者,不令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