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zhōngsh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姦,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説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 「忠恕」一词,首见于〔论语·里仁篇〕所记曾子之言,其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第十三章,记载孔子的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忠者,内尽于心;恕者,外不欺物。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邢昺在〔论语疏〕中指出:「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己度物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真德秀〔真西山集〕中则说:「忠者,尽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 要尽己之心,就要做到「反身而诚」,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离娄下〕亦说:「君子必自反也。」忠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人是否有诚意的表现。 要推己及人,就要做到「曲能有诚」,这个「曲」是由私念造成的,此一私念,是根之于心的,是「内在」的。例如孝是基于人情之私而生的。人都会先孝顺自己的父母,但想到别人也会私爱父母,所以要提高孝的意义和价值,必须推己之孝心以及人。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经过了「推」的工夫,才能把内圣转为外王。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曾子用忠恕来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道,既然是「一以贯之」的,当然应该把天道人道都包括在内。以此推之,则曾子所说的忠恕,应该可以把天人之道,一以贯之的。因此程伊川说:「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异者,动以天尔。」又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说:「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唯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以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忠恕是人生哲学方面的两个重要德目,而程子把忠解作无妄的天道,恕解作行乎忠的人道,推而言之,「忠」相当于天之道的「诚者」,「恕」相当于人之道的「诚之者」,这样,忠恕便将天人之道一以贯之了。 伊川更将〔中庸〕里「忠恕违道不远」一语连起来解释,认为曾子所讲的忠恕,是「动以天尔」,而〔中庸〕所说的忠恕,是「下学上达」。也就是说,前面所讲的忠恕,是从本源处来讲的,后面所讲的忠恕,是就工夫处来讲的。其实工夫紧扣于本体,因此下学就能上达。在德目上,虽分忠恕二者,但实践起来,则是一贯的,是天人合一的。因此,忠恕二德目都具有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运作;忠恕二者都是实践「诚」的最重要德目。 又〔中庸〕指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朱子对此的解释是「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就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圣人之境界,难免人欲之私,所以必须戒慎恐惧,择善固执,使喜怒哀乐之情,均合乎礼,最后修养工夫纯熟,而能自然中节。 圣人与一般人,虽有「不勉而中」及「择善固执」的不同,但都合乎「率性之谓道」的道,也都离不开「诚」。〔中庸〕中所讲的率性、慎独、致中和,最后都归结于「诚」,忠恕最后亦归结于「诚」。〔中庸〕「始言一理」,然后「散为万事」,「散为万事」后,「未复合为一理」,即归结于「诚」,无论宗教、政治、伦理,都可用「忠恕」来一以贯之,用「诚」来「一以贯之」。 「忠恕」不仅是对人的德行,而且是处事的准则。〔大戴礼记〕说:「夫闻一以知十,举一隅而三隅反,恕之事也。周以察物,举以徵符,而辨其骨里者,忠之事也。」「忠恕」是「下学而上达」的品德。如果把忠恕的涵义作深一层的分析,忠向内提升便可臻于至诚,恕向外推广便可拓为大公,昇华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忠、恕二者彼此贯通,其动机与目的俱为「爱人」、「敬人」,都须有对人如己的同情心。〔孟子·尽心上〕也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言人只要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符合所谓圣人之道。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忠恕是仁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能近取譬」的实践仁的方法。不过在后世的封建社会中,忠恕的伦理范畴由尽己待人逐渐演变而竟囿限于政治上臣民绝对忠顺君主的道德义务,甚至有所谓帝王要臣民就死亦不得拒绝的「愚忠」行为,洵非孔孟原来之意旨。--作者:程运★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为人设想。【造句】忠恕就是自爱和爱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德。★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唐代王维字“摩诘”,此段话的意思是,郭忠恕的《辋川图》等画是王维《辋川图》等画的“临本”。
2、儒家以忠恕行仁,既要保持住人伦物理的自然分位差异,又要排除对这差异私己性的偏执。
3、有圣人之忠恕,吾道一以贯之是也。
4、『3』「忠恕违道不远。
5、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6、谈到此事是也说:“世刘公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贻国之耻,忠恕之道,岂其然乎?
7、学校的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8、孔子认为“忠恕”乃实行仁政的方法,其特点是“能近取譬”,即每个人以自己作为比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经典释文》、宋代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经中的古文。
10、忠恕违道不远。
11、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2、五代末和宋代初年好古之士注意搜集古文奇字,编纂成书,如郭忠恕的《汗简》,夏竦的《古文四声韵》都是。
13、谭忠恕以木马计划未完成为理由驳回了申请。
14、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人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15、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
16、《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
17、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
18、忠恕则是接近道的两条路,是构成身心修养的两项内涵,等到功行圆满,人将会体证到身心一体(真我)或人我一体(真爱)的境界。
19、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20、到得一理浑然,泛应曲当,亦只是个“忠恕”,别无他道。
21、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22、而非所谓由中及物者矣、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学者之忠恕。
23、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4、芳(十九派)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25、他曾在前往吊唁身后萧条、生前借他钱的一位朋友时,随手将欠条丢进灵前的烛火而不向其未亡人及子嗣索还;也曾对一位靠典当生活的举子大动恻隐??瞒着举子将东西赎回并给他留下百两银子。叶剑英入粤时,使人以乡谊招之,旋空峻拒,在港生计日细,所置新界之楼,亦廉价售出,年前以病遂卒,身后萧条,而惹苡明珠之谤,始得大白于世,识之者莫不称为兴宁之圣人,以其生平得忠恕之道,呜呼!
26、《逸周书?宝典》:“一孝,孝子畏哉,乃不乱谋;二悌,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长幼,知长幼乐养老;四忠恕,是谓四仪。
27、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
28、如干戈甫停,科氏便想到曾收纳自己借宿的敌方一穷汉已被己方俘虏,便求情释放此人,足见他仁义忠恕未泯;又如奏凯后,科氏拒取骏马等战利品(史实却是独占战利品),只愿与士兵们同乐,得荣封之后,鼓号大作,群众欢呼,科氏却出乎意表地简单回应:“我得去洗一洗了”。
29、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
30、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31、从“忠恕”着眼,可直窥孔子仁学的堂奥。
32、《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晋书?魏舒传》:“主人妻夜产,俄而闻车马之声,相问曰:‘男也?女也?’”《魏书?崔浩传》:“……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书?刘芳传》:“(王)肃曰:‘此非刘石经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说,《颜氏家训》曰:“邪者未定之辞……北人即呼为也字。
33、忠恕之道”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4、一百八祭文回顾孔子一生功绩,颂其“博文约礼,忠恕为常;仁爱持敬,克己是纲;不厌不倦,挹芬攫芳。
35、尤渲染工细,兼得郭忠恕遗法。
36、二乐观,如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欢畅的;乐观,如同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豁达的!乐观,就是快乐的!
37、太宗纪》:“帝有宽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
38、院训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39、三乐观,如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欢畅的;乐观,如同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豁达的!乐观,就是快乐的!
40、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
41、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42、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时与役夫小民入市肆饮食。
43、伏愿陛下式遵远猷,思隆高构,推忠恕之爱,矜冤枉之狱,游心下民之瘼,厝思幽冥之纪。
44、之一张二奎青睐,聘为“忠恕堂”教师。
45、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
46、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47、不过,从画家主要活动年代多数来判断,属于五代的著名画家在中原地区有擅长佛道人物的胡翼、赵岩、刘彦齐、王殷、朱繇、张图、跋异、韩求、李祝、王仁寿,擅长山水的荆浩、关仝,擅长宫室的郭忠恕以及花鸟画家于竞、厉归真;在西蜀有佛道人物画家贯休、高道兴、高从遇、房从真、石恪、蒲师训、杜子□、赵德玄、赵忠义、阮知诲、阮惟德,山水画家李□、姜道隐,花鸟画家滕昌□、黄筌、黄居宝、黄居□、在南唐佛道人物画家有曹仲玄、王齐翰、高太冲、顾德谦、周文矩、顾闳中,山水画家有董源、巨然、赵□,花鸟画家有钟隐、徐熙、唐希雅、丘庆余,宫室画家有卫贤、朱澄等。
48、木马计划的潜伏阶段也渐入尾声,李伯涵主动提出把木马计划交出,并请求谭忠恕批准他的辞职申请。
49、九传统文化的仁爱伦理精神,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等道德思想,可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发。
50、兄?酒井忠恕が夭逝したため、敦賀藩嫡子となる。
51、本朝郭忠恕既出,视卫贤辈其余不足数......如忠恕之高者,岂复有斯人之徒欤?
52、北宗则李思训父子(思训、昭道)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以至马(远)、夏(?)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荆(浩)、关(同)、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
53、人物师周?,山水学关仝,屋木类郭忠恕,皆造其微。
54、心地诚明,就能通天感神,“天人合德,此感彼应”。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以‘忠恕诚明’为训。
55、《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56、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57、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
58、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59、乐观,如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欢畅的;乐观,如同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豁达的!乐观,就是快乐的!
60、又奏张忠恕落职、镌秩、罢郡。
61、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62、(《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
63、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
64、忠恕思想既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又是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因此澄清其内涵意义重大。
65、一百四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66、郭忠恕工于篆籀书法,对文字学有专门的研究。
67、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