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灰:shāo hu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焚物使成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 郑玄 注:“火之灭者为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四月……草茂,可烧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皮:(主治)一切漏疮,烧灰和猪脂纳之,日五六易,愈乃止。”2. 焚烧后的灰烬。喻僧人遗迹。 唐 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前蜀 贯休 《送僧归华山》诗:“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鬚。”
1、如血瘤破,以发灰掺之,粉瘤破,以白麻皮烧灰掺之,外以膏护好。
2、1960年,全村耕地通过乔司拖拉机站的大型拖拉机全面深耕,并把深翻出土的芦苇、马塘子等杂草根,一根根拾起来晒干烧灰,接连10多个冬春,全村每天有20条农船捻河泥,有30多辆钢丝车上临平、塘栖等集镇扒垃圾、换鸡粪,到德清、桐乡换毛灰等,以多种积肥形式,改良土壤。
3、(《药性论》)②治头风眩运:鹰头一枚,烧灰酒服。
4、【组成】密陀僧1两,白矾1两,槐实(炒,为末)1两,皂荚(烧灰,研)1两。以上古代文献资料,足以说明槐实确有保护皮肤,乌发护发,延缓衰老的作
5、一份青黛为衣,名青丸子;一份朱砂为衣,名红丸子;一份轻粉为衣,名白丸子;一份皂角烧灰存性研末为衣,名黑丸子;一份雄黄为衣,名黄丸子。
6、②治疳气鼻下赤烂:兰香叶(烧灰)二钱,铜青五分,轻粉二字。
7、蚕纸10张(烧灰),防风1两(去芦头),白芍药3分,桔梗1两(去芦头),石膏1两(细研,水飞过),白芷3分,当归1两(锉碎,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芎?半两,藁本半两,泽兰1两,白芜荑半两,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食茱萸3分,柏子仁1两(微炒),白薇半两,白术半两,苍术半两(锉碎,微炒),蝉壳半两(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8、出处《清史稿?觉罗满保传》:“闽、浙两省棚民,以种麻靛、造纸、烧灰为业,良莠不一。
9、牡蛎(炙)、密陀僧(研)、橄榄核(烧灰)、腊茶各等分。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腊茶出於剑建,草茶盛於两浙。
10、灯发热,散发闷烧灰尘的气味:一种奇怪的、我以后将痛恨的,灼烧青春的气味。
11、皂角烧灰蛤粉和。【药物组成】寒水石3两(煅成粉),蛤粉1两。
12、云浮硫铁矿及其焙烧灰渣中元素铊的组成特征
13、露蜂房(微炙黄)半两,槐实半两,黄耆半两,石楠1两,贯众(微炙)1两,大川乌(炮,去皮)1两,黄矾(火煅枯)1两,乱发灰1两,枳壳(麸炒黄,去瓤)1两,乌蛇3两(酒浸去皮骨,酥涂炙黄),猬皮1个(烧灰)。
14、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15、为临海特色小吃之一,现在已经在临海只有很小的几个小巷才能找得到它了,做法:以芝麻秆或清白稻草烧灰漉汁,浸入早米,经宿浆磨,舀上蒸笼。
16、至于用钟馗像烧灰做药引子,恐怕只能算巫术与治病无关了。
17、棘刺半两(烧灰),青葙子3两,当归1两,干姜(炮裂,锉)1两,菖蒲1两,香附子1两,鸡舌香1两,细辛1两,川升麻1两。
18、(《奚囊备急方》)③治崩露下血不止:蚕退纸、棕榈皮(各烧灰存性)。
19、如果把红矮星比作一团熄灭的火焰的红色余烬的话,那么褐矮星就是闷烧灰烬。
20、⑦治食桃成病:桃枭烧灰二钱。
21、⑥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
22、⑧治赤白痢疾:鲜败酱草二两,冰糖五钱。2.《药性论》:烧灰(服),能治赤白痢。
23、②治玉茎生疮:牛蹄甲烧灰,油调敷之。
24、《王圣俞手集》:“猪项上蜻蜒骨烧灰,涂一切头项疽毒,凡脑疽、鬓发等症,麻油调敷。
25、(《本经逢原》)3.治眼生珠管:手爪甲(烧灰)、贝齿(烧灰)、龙骨各半两。
26、【组成】干虾蟆(烧灰)、石黛、甘皮各等分。
27、鼻疳赤烂兰香叶烧灰二钱,铜青五分,轻粉二字,为末,日傅三次。
28、烧灰,治产后风搐,破伤风痉,取其滋荣经脉,而虚风自息也。
29、宋人笔记《燕翼贻谋录》:宋仁宗时,南方有一个染工用山矾叶烧灰染色,染成一种暗紫,文雅富丽,称为“黝紫”。
30、阳城棉纸的起始年代已经无法查证,但是清朝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所写的《下孔行》中就已经有了“碧栏杆外梨花重,白粉墙低蚕纸乾”的诗句,诗人还在“蚕纸”二字后加了“村人多以造纸为业”的夹注,可见当时下孔的造纸业已经十分兴盛。乌犀角屑1分,独角仙3枚(微炙,去翅足),驴胎耳1分(烧灰),雀儿饭瓮5枚,干蟾1分(烧灰),白僵蚕2分(微炒),朱砂1分(细研),雄黄1分(细研),丁香1分,蚕纸1张(出于者,烧),麝香1分(细研),牛黄1分(细研),羌活半两,青黛1分(细研),天竹黄1分(细研)。
31、经久不止:故绵五寸(烧灰),人中白一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