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写:táoxiě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谓怡悦情性,消愁解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輒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宋辛弃疾《满江红·自湖北漕移湖南席上留别》词:“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觴。”明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关河冻,雨雪频。不知何处醉斜曛,陶写见天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先生出了题目,要作八股,侄儿先就头大了;偶然学着对个策,做篇论,那还觉得活泼些;或者做个词章,也可以陶写自己的性情。”★陶冶性情,宣泄苦闷。《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1、此日墨池雪岭,声价有待于崔崖;翌时吹竹弹丝,陶写定邀夫温尉。
2、不尔,则历朝笔记饶衍盈阁,往往为书肆所罕见,亦足以资陶写。
3、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4、’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
5、愁来不敢闲陶写,赖有王乔识此情。
6、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7、转输之利用,息乎?肩;明瑟之趣,有醒于尘目,给谏王君(友亮),雅思陶写,夙戒朋俦。,掌封驳政令违失,另有左、右谏议大夫分隶门下、中书二省,掌规谏讽谕,二者合称给谏。
8、欲向芳卿行诉些憔悴,笔尖头陶写哀情,纸面上敷陈怨气。
9、丝竹陶写,何必中年?
10、他把这种浅易平实的词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极要用工,旬锻月炼中,看到了法度背后的自然而然;从不蹈袭前人语意中,发现了清空中的意趣;从簸弄风月、陶写性情中,悟出了风月之外的骚雅。
11、转输之利用,息乎?肩;明瑟之趣,有醒于尘目,给谏王君(友亮),雅思陶写,夙戒朋俦。
12、坡老黎?,冬郎闽峤,中年陶写应难。
13、其《采莲》《昭君》,风力丹彩俱备,堪以陶写幽心。
14、’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15、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16、言语》记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17、幽怀殊未惬,陶写赖诗友。
18、’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19、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20、辛门人在《稼轩词甲乙集?序》中说: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21、宋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书》:“仆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
22、老子方才,陶写吟怀,忽见波光,摇动亭台。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