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题

爱造句 3年前 (2022-05-28) 新词造句 84 0

策题:cèt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科举策试的试题。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国初举人对策,皆先写策题,然策题不过一二十句。其后策题寖多,而写题如初,举人甚以为苦。庆历初,贾文公为中丞,始奏罢之。”《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苏軾所撰策题,盖设此问以观其答,非谓仁宗不如汉文,神考不如汉宣。”

1、与祖咏省试《终南望余雪》诗二韵便止的著名典故类似,《唐摭言》卷10也记载了一则应宏词不捷而声价益振的故事:乾符中,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2、宋?欧阳修《问进士策题五道》:“一人之为咏歌,欢乐悲瘁,宜若所系者未为重矣。

3、于是殿试前一日,读卷大臣汇集到文华殿直庐密拟策题,先呈标题八条,进候钦定圈出4条,然后照此拟题缄封呈阅,发下后读卷官同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

image.png

4、其后策题?多,而写题如初,举人甚以为苦。

5、宋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三:“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於都下者,几数千人。

6、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国初举人对策,皆先写策题,然策题不过一二十句。

7、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

8、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策题》引作“强难”。

9、《论御试策题札子》之二:“臣愿陛下明诏,臣等公共商议,见其可而后行,审其失而后罢。

10、《试馆职策题》:“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

11、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12、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13、策题:“君犹腹心,臣犹股肱。

14、宋?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一:“愿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於篇,以备采择。

15、太学公试时,他以天下事当令天下人议之为策题,时人以为至言

16、宋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三:“此三者皆安危之所系,利害相持而未决者也。

17、宋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三:“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於都下者,几数千人。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

18、《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元年》:“苏轼所撰策题,盖设此问以观其答,非谓仁宗不如汉文,神考不如汉宣。

19、《董氏文献内志》卷六记载其殿试策题:“朕观自古中兴之主,莫如光武之盛,盖既取诸新室,对恢一代宏模,巍乎!

20、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

21、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

22、宋洪适《乾道二年殿试策题》:“赃墨之刑,非不严而未能使人皆君子之行;钱谷之问,非不勤而未能使国有积年之储。

23、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24、第四场,策问一道,其策题,以经书旨意之异同、历代政事之得失为问。

25、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26、3月廷策进士,李清臣撰策题,历诋元?之政。

27、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逼晚,商量作策题,以冗官为问。

28、题头小字为“申阳董献策题”,中有小字为“万历乙已秋立”,落款:“邺下王之栋书”。

29、士人赴殿试唱名》:“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