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袖:mǎ tí xi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清 代男子礼服的袖口。成马蹄形,故称。《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他心上一急,一个不当心,一隻马蹄袖又翻倒了一杯香檳酒。”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何怪西洋人画数千年前之 中国 人,就已有了辫子,而且身穿马蹄袖袍子乎。”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二章:“ 纽传善 晓得他这位上司的脾气,倒也不多心,依旧嚲着两支马蹄袖。”
1、文戏者扮演诸如曹操、严嵩、潘洪、包公等角色,注重不同的位份和讲唱手法;武戏如《司马洗宫》中的司马师,注重袍袖功夫,有大幅度的挥袖、甩袖等动作;袍子戏中有几出中军戏(如《打弹鸣冤》中的中军),穿袍子、马褂,马蹄袖,挂朝珠,常走点步,动袖的时候还带有甩须,身法特多。
2、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
3、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
4、马蹄袖甩得刷刷响后跪下,百官向太宗行三拜九叩头礼。礼仪则分三拜九叩和四叩礼等数种,另供面食、三牲祭品。
5、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6、吴健彰脸上马上露出一副感激涕零的神情,啪的甩马蹄袖一个千打了下来,卑职遵命,卑职惶恐。
7、描述: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
8、两下,放下马蹄袖,跪在地上,上身挺直,连磕头三次,并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9、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10、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11、圆领,右衽,马蹄袖。
12、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
13、在乾清宫南书房跟亲王一起,打马蹄袖规规矩矩给咸丰帝磕头请安,堂内檀香阵阵,皇家气派,眼角瞅着,满屋子仿佛都荡溢着金色光晕。
14、右衽,马蹄袖,腰帷以下为襞积式。
15、形制为圆领右衽,左右开裾,马蹄袖。
16、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
17、形制为圆领右衽,马蹄袖,四开裾。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