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舍:qū sh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亦作“ 趋捨 ”。取舍。亦引申为好恶。《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陈奇猷 集释:“趋舍,即取舍。”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殆未明其趋舍,庸詎识其旨意,子尚不知鱼之为乐,吾又安知萤之所利。” 宋 叶适 《宋厩父墓志铭》:“每与余言,自谓乐甚,非人所知。且其趋捨不同流,知奚用为?” 明 汤显祖 《复牛春宇中丞书》:“夫以贵乡二老趋舍不同,则南北之情益无足异矣。”2. 进退;动止。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宫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以平,谓之和行。” 明 方孝孺 《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舍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而无所苟。”3. 指举止,行为。《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於外也。”见“ 趋舍 ”。★进退。《淮南子.齐俗》:「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襃传》 :「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取舍。《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
1、趋舍深沉,俱至显达,雅道正路,其殆病诸。
2、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3、【出处】《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英名湮没而不称,悲夫。
4、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
5、出处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6、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7、据《条麓堂集》卷28载:范世逵“家世以农商为业,公初服贾四方,绰有心计,倜傥负大志,视行辈逐逐然,竞锥刀之末者不屑也,令甲榷淮浙占鹾利,以佐国计,凡商人占淮浙盐者,悉令输粟甘肃、宁夏等边,……然自开中以来支结旷日持久,且出入戎马间,有烽堠之惊,而盐利又时有亏缺,是以商人不乐与官为市,公独曰此可居也,遂历关陇,度皋兰,往来张掖、酒泉、姑臧之境,察道里险易,计储待蓄,散盈缩,以时废居而低昂,其趋舍每发必奇中,往往牟大利。
8、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
9、《抱朴子?论仙》:“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
10、子?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
11、始未明其趋舍,庸讵识其旨意?
12、【出处】:《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
13、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
14、【示例】清?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
15、【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仆与李陵趋舍异路,素非相善也。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